這兩套都是我國古代比較有名的綜合類書籍,對於中國文明傳承都有著巨大意義,畢竟很多古籍,因為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編纂,而最終導致流失,那麽,兩者之間有什麽差距嗎?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事實也確實如此,在15世紀,歐洲文明剛剛從黑暗中掙脫出來,希望的日光剛剛升起時,東方世界的明朝已經開始大規模的修書活動了。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壹書,毋厭浩繁!”
這是《永樂大典》編纂的宗旨,雖然說,修這部書有著極其明顯的政治意義,但整個編纂的過程,卻並不是為了迎合政治。最初編纂的時候,由解縉為首的編纂隊伍147人,用了壹年就編成了。
但是這部修成的《文獻大成》內容大多是儒家的,這令朱棣很是不滿,於是推到重修,讓姚廣孝監修,編纂隊伍擴大2196人,最多時達到了3000人,由此可見朱棣的重視,以及在文化傳承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全書於永樂5年修成,壹***22877卷、11095冊,約為3.7億字,匯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其價值難以估量,對我們更加深刻了解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化知識,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然而這顆中國文化史上的明珠,到了今天館藏約莫只剩下了730卷,只占了全書的3%,這不得不說是壹個巨大的損失。
清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壹定程度上而言,就是因為《永樂大典》的缺失,乾隆三十七年時,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了乾隆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壹起,名曰《四庫全書》。
然而這部書,參與的高官、學者360人,3800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收錄3462種圖書,***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乍壹看,似乎《四庫全書》在內容上要比《永樂大典》豐富得多,起碼字數上就是其2倍之多,修的時間也接近3倍有余,按道理說應該成就更高。
《四庫全書》的編纂,在歷史上是壹件毀譽參半的事情。首先它確實拯救了不少幾乎要遺失的古書,比如《舊五代史》、《九國誌》、記載南宋初年史實的重要著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等。
但實際上這壹次修書活動,充滿了強烈的政治目的。壹般而言,修書修史這類事情,最多就是帝王歌功頌德,表達壹下自己在文治上面的作為,然而《四庫全書》的編纂,還承接著清王朝統治者賦予的另外壹個重要政治任務。
這個任務就是對當時民間流傳的所有書籍以修書的名義征集後,然後再系統性進行分篩,將不符合統治思想的書籍銷毀,據統計修書過程中,毀掉了不利於大清的文獻,為壹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在15萬冊,銷毀版片綜素170種,8萬多塊。
除此之外,大清還系統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使得明代檔案如今只留下了3000多件。據估計,明代的官方文書,總計不會少於1000萬份檔案,但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同時,《四庫全書》的編纂,所涉及的比《永樂大典》要廣泛,是對全國圖書的檢查工作,對大清不利的被禁毀了,甚至連千人涉及到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僥禁書達到了3000多種,15萬冊。
吳晗先生曾經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