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藝術評價的標準

論藝術評價的標準

壹,

任何藝術都是壹個復雜的系統,它的內容可以浩如煙海,可以空無壹物,沒有什麽是容納不下的;它的表達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無法用。由此產生的藝術作品的豐富性和特色自然會豐富多彩,與眾不同。當然,藝術表現的內容與其表現方式是相互匹配的,藝術創作的方法和過程與其結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試圖給出壹個普遍的藝術評價標準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現實的。

正因為藝術作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任何壹種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適合每個人的口味。對任何藝術作品的感知,總是與其個人的生活態度、文化素養、思維習慣乃至道德品質、社會意識形態密切相關。更有甚者,可能是由其個人的興趣追求決定的,也可能是其與作品制作者的關系決定的。就像任何壹句話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感到輕松愉快壹樣,任何壹種語言的感受都與他當時的個人心態、他壹貫的思維和性格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是由他的個人目的或者他與說話者的關系所決定的。說話本來就是壹門藝術,原理都是壹樣的。所以,試圖詳細給出壹個藝術評價的普適標準,像高考閱卷壹樣給藝術作品定標準分,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藝術考生的專業分數是最差的。

所以,不管是不是藝術,不管所謂的藝術家如何瘋狂地為所欲為,只要他們的行為能被社會精英所接受,馬上就會有人編造出壹套理論來反復為這種瘋狂正名,使之合法崇高(於是有了“狗屎詩”),這大概就是壹段時間流行的“藝術評價標準”。

於是,所謂的藝術家為了成名成家,或者借助權力和潛力,利用圈子和可控的媒體資源,極力標榜自己,讓藝術失去了任何基本可行的審美標準,話語權自然就變成了莫須有的“專業評價”。是不是很荒謬?結果今天的書法權威大多寫的是醜書或者天書,今天的畫家雕塑家大多畫的是醜畫或者妖怪,今天的詩人大多是在胡說八道或者瘋了!人類有病嗎?

第二,

任何藝術自然都會有壹個最基本但不具體的評價標準,無非就是:美能打動人,意能與心溝通——僅此而已。其美的概念早就被《道德經》定義為:“世人所知之美為美,其不美也。”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多種元素的綜合體,它有多種內涵。完美地表達壹件藝術品的所有元素和方面是不可能的!壹切都是由對立統壹規律維持的。任何有長處的東西都會有短處,美也可能有瑕疵。所謂藝術眼光,就是要善於發現和發掘自己的長處,而不糾結於自己的短處。人們總是用這種方式去發現美,激活美,從而拒絕或屏蔽醜。所以藝術評價的核心只能是發掘美,放大美,普及美,對缺點要寬容,因為缺點往往是有追求美的良苦用心,只是做不到而已。況且,人無完人,又怎麽能指望每個人都完成美好的藝術呢?藝術評價不能容忍的是對美的褻瀆,更不能贊美醜!畢竟藝術是為了美而存在的,所以人們只想要美的藝術,絕對不能容忍醜陋的侵蝕。這才是藝術評價的核心,責任和義務!

殘缺不美!殘缺是對美的傷害,是對美的不可挽回的損失。很可惜,也應該很可惜。所以,造假不全或者只是為了掩蓋缺點,卻公然造假,是壹種傷害和褻瀆。「制造缺陷」也能風靡藝術界嗎?只是說明腦殘已經成為這個群體的流行病,尤其是在所謂的“專業測評”中。所以今天的任何“專業評價”都是沒有價值的,最多只能作為壹個參考,在比較中發現自己,檢驗自己,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換句話說,除了壹些急於出名的人,很多“專業評價”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權貴們試圖強加的,最終會成為時間的笑話。

所以,不要太看重“權威人士”的“專業評價”。他們說的大部分只是為了自我表現,但可能誤導性太大,把妳搞得壹塌糊塗!與其聽“專業評價”,不如像白居易壹樣,把自己的作品拿給街邊賣菜的老太太們看,問問她們的直觀感受就行了,沒必要廢話所謂的藝術話題。解釋藝術的原理,研究藝術的表現形式,只是藝術家自己的事,根本不是看藝術的人的事。其實不需要藝術評論家。他們只不過是壹群遊手好閑的流氓。向他人展示妳的作品。當人們不喜歡它時,他們應該問自己“我錯了嗎?”?而不是“我說的對嗎”?敢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為自己的缺點找理由,因為妳找的所有理由都只能欺騙自己!

所以,同路人在研究和評價別人的藝術品時,也要謹慎,有建議就止步。作者聽不聽是他自己的事,只和他自己的藝術造詣有關。如果連“為世人所知的美才是美的”這個道理都不懂,怎麽玩藝術?那是浪費生命!

好詩與華麗的辭藻無關,尤其是沒有人會有興趣在字典裏看妳的詩。出於禮貌,人們應該感謝妳的工作!

第三,

如何寫好自己的詩,其實並不是壹個很深奧的問題。最基本的底線是“詩為真”。如果妳沒有真正與讀者交流,妳不可能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感動。

那些“真實”的存在!存在就是“現實”,沒有必要在它的領地裏。當虛構的疆域能夠存在的時候,即便是在既定的觀念下(比如國家認同的神話)所能想象的,也是“現實”。

所以,應該把“真實”看作是對因存在而生的感情的呼應,否則那些對生活沒有感情的人純粹是假的。比如曹雪芹的詩,當然是壹流的好詩,而且內容顯然不可能都是他經歷過的,大部分都是虛構的。否則,不可能創造出這麽多脾氣、性格、命運、才華各異的男女,創作出風格迥異的詩歌。所以,如果“現實”真的要造訪它的領地,世界上就不會有文學藝術,人類的大腦也不需要太多的功能,那歷史又何必呢?

“虛假”與詩歌創作的基礎格格不入,自然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因為在現實場景中還是需要創設情境,選擇表達方式,說得直白就沒有藝術可言。換句話說,詩歌藝術的核心其實就是講真話的藝術!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首家喻戶曉的詩:

山遮白日(天氣好的時候,是真景,不用細嚼慢咽,實話實說),

而海洋泄金河(自然存在,不用看黃河和大海,更不用看樓樓上了,別瞎說,說實話),

但是妳把視野拓寬三百裏(壹千裏是誇張,但是練起來是可行的,沒必要留在這裏。無非是壹種“想看得遠”的藝術表達)

通過走上壹段樓梯(直言不諱。雖然這未必真的看到黃河入海,也未必真的看得更遠,甚至可能“浮雲遮望眼”,這並不妨礙詩歌。不要說不該說的,不要跑題)。

可見其造型是實景,更多的是從其他地方搬來的環境的營造。廢話不多說,環境到位了,意義自然就來了。因為創作離不開存在,也可以從妳在別處的所見所聞和其他時代的感受中移植過來(所謂“創作”),會有深遠的哲理、內涵和情境,這也需要作者善於聯想。

第四,

詩人的作品自然需要讀者的認同。而我是第壹個讀者,所以我要先滿足自己,然後再改進,讓讀者喜歡。所謂詩意的情境,首先是作者的情境和思維表現,意思是作者想把自己的思維感受告訴讀者,讓讀者感同身受,而不是想讓讀者佩服作者的文采!沒有這個,局面就無從談起!

詩歌不同於壹般的文字,因為它朗朗上口,直指意境。朗朗上口的關鍵在於自然的節奏。意境直接的關鍵在於文字的純粹性和親和力。想提高創作水平,沒事就背成語,自然就流暢了。成語都是隨故事或情境而動的。如果妳把它們背得更熟練,語言自然不會混亂。可以通過背誦成語來耍花招,比如排列首字,末字,或者接龍。特別是可以用不同的成語來表達壹個事物的場景(根據意思分類,善於使用替代詞,寫詩時可以挖掘韻腳)。還可以反復背誦《音律概論》,既能豐富詞匯,又能習慣自然的音律,潛移默化地知道什麽是對仗,怎樣造對聯,這樣自然就學會了比較和使用與心溝通、文理相通的替代詞,事半功倍。

很多人總覺得讀氣質啟蒙是小孩子的事,不好意思讀。結果他們寫了壹輩子歪歪扭扭的詩還沾沾自喜,卻不知道看簡介的人真的很有學問,因為入門很難,簡介後的命運就看妳以後怎麽做了。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少壹點虛偽,多壹點真實,這才是中國文人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相反,大量背誦古詩詞,本來應該是有利於提高詩歌創作水平的,但也應該是能真正與古人交流的!只是奉承古人有什麽用?阿諛奉承本身就是個問題,說清楚了本來就是垃圾場,不是垃圾站。垃圾站總是在處理垃圾,包括廢物利用,但垃圾場的垃圾可能會被拿出來替換正品,再次破壞和汙染環境。事實證明,對詩歌有很深研究(至少是大量讀詩)的現代權威人物,如王國維、、王力以及《詩會》中的教授們,也確實寫不出幾首好詩,不如華、王選(有個人詞集)等院士偶爾寫的詩。尤其是那些專門搞藝術批評和評價的從業者,沒有壹個能藝術化的!這說明亂背大量的詩歌對個人的藝術修養不壹定有好處,也直接證明了研究詩歌藝術的專家的方法、過程、理論成果存在很大的問題!大概是他們的“理論”忽悠了他們吧!也許,專家的“富論”只是為了讓他成為“博學的專家”,而不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脫離實際的理論對藝術沒有價值,只會誤導文化,傷害藝術。

所以,在讀唐詩宋詞的時候,要讀經典,在前人留下的經典作品中與古人對話,讓古人通過他們的經典作品教妳如何真正理解和做藝術。

五,

現代人的語言是在古代人的語言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自然會比古代人的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但其應用的基本核心、表現形式、規則、規範、原則都嚴格遵守壹個* * *語言系統的基本規範,根本不存在沖突的可能。尤其是唐詩宋詞的語言表達,與現代白話文的基本語言形式和漢語成語的使用方式並無二致。尤其是唐詩宋詞,是表現和表達現代人物的基本元素。沒有這些基本要素,文章就沒有精彩的文字。自然不存在唐詩宋詞藝術會過時的問題。只有現代人才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唐詩宋詞藝術。

如何將唐詩宋詞發揚光大的話題實在是太龐大了。其實最根本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傳承唐詩宋詞藝術。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各種“研究成果”的誤導,現代人基本上不知道唐詩宋詞,至少現代人寫的唐詩宋詞極其缺乏唐風宋韻、古韻的語言特色。比如唐人明確說律的格式是可變的,而宋人從來沒有說過宋詞的格式是不可變的!雖然現代人會通過作品的比較來證明宋詞格式的壹些變化,但他們從來不問為什麽在他們用來比較的同壹個詞牌作品中,格式可以不同。誰知道原理和規則?原則和規則不變不就為所欲為了嗎?那這是什麽格式?

其實宋詞中句式和句法的可變性和自由度是很大的,壹成不變的扁平甚至格式是蓋不住的。所以宋詞中沒有壹成不變的格式,平齊格式填詞只是當代人的專利,與宋人無關,卻是現代人對過去無知的普遍特征。我的《宋詞精選三百首》之所以要以逐句閱讀的格式排列,就是為了讓讀者壹眼就看出,基本沒有詞牌相同的名作!因此,我們應該從宋詞作品中的語言形式和音律特點來研究宋詞的藝術,而不是從詞的布局和用韻來猜測宋詞的格式。這不僅是方法論的問題,更是“是非”的前提!

宋詞本來就是壹門語言藝術,如果搞不清楚宋詞語言結構的基本問題,就不能真正意義上的繼承宋詞藝術!更何況“靠聲作詞”的謬論,是為了屏蔽宋詞藝術的陰霾。壹個作詞人關上了宋詞藝術的大門,尤其是其中的語言藝術。而當代流行的電腦驗貨格式更是令人費解!現實情況是,做算法大數據的人沒有壹個懂唐詩宋詞的,但是自稱懂唐詩宋詞的人沒有壹個懂算法做大數據的,甚至沒有壹個懂大數據的原理!那麽,計算機測試規則的大數據能從哪裏來呢?會不會出自千千的《唐宋詩萬首》?別說算法,連這樣的“大數據”都能有可信度?妳怎麽能相信沒有前提的事情的結果呢?還有,電腦查格式本身就打了“靠聲音填詞”的臉!

所以,還是那句話:要在唐詩宋詞的經典作品中與古人對話,讓古人通過他們的經典作品教妳怎麽做,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和保存最美的詩詞和情感。至少讓妳的作品更像唐詩宋詞!不要因為機檢的格式過不了關,就強迫自己重寫自己滿意的作品。只是暫時不發表這些作品。如果出版個人詩集,可以找有豐富背景的出版社。他們大多只會看作品的質量水平而不會依靠計算機檢查格式用機器檢查。

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變成了機器醫生,文學編輯變成了機器編輯,詩人變成了機器詩人,思維就是機器思維。這樣下去,人類世界還需要人嗎?就算人類世界沒有滅絕,又能有什麽精彩?想想都可怕!

2021.06.29蝶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