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平肝熄風通絡止痛類 行間—湧泉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平肝熄風通絡止痛類 行間—湧泉

單穴功用

行間,在足背側,第1、2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為足厥陰肝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溜,為滎火穴,又是肝經子穴。本穴具有疏肝泄火、清熱涼血、鎮肝息風、疏經活絡、理氣止痛之功。用於治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失眠、善怒、咽幹、煩渴、癲癇、瘛疭、胸滿、脅痛、月經過多、尿道疼痛、遺溺、小便不通、疝氣、疔瘡、乳癰、膝部紅腫疼痛,幹濕腳氣。

湧泉,又名地衢、地沖、厥心。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木穴。腎為水臟,穴如泉水湧出,故名湧泉。本穴又是回陽九針穴之壹,它具有通關開竅、蘇厥回逆、鎮靜安神、清熱降火、平肝息風之功。用於治療屍厥、喑不能言、善恐易驚(如人將捕之)、中風、小兒驚風、癇證、臟躁、頭眩眼黑、巔頂疼痛、咽腫、喉痹、鼻衄、身熱、胸痛、心中結熱、胸脅支滿、咳嗽喘悶、身面發黃、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口渴引飲、水腫、大便難、腰痛、足心熱、五趾盡痛、足不踐地、疝氣、陽痿、風疹、高血壓。

伍用功能

行間為足厥陰肝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溜,為滎火穴,又是肝經子穴(肝屬木,木能生火,火乃木之子),有疏肝泄火、清熱涼血、鎮肝息風、通經活絡、理氣止痛之功;

湧泉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木穴,有通關開竅、蘇厥回逆、鎮靜安神、清熱降火、平肝息風之效。

行間以清上為主;湧泉以滋下為要。二穴伍用,壹肝壹腎,壹清壹滋,水木相生,滋腎養肝,清熱止渴,平肝降壓之功益彰。

主治

1.高血壓病。

2.消渴(類似糖尿病)。

3.眩暈。

操作法

行間:正坐垂足,於足背第1、2趾趾縫端凹陷處取穴。直刺0.3 0.5寸。

湧泉:仰臥,五趾跖屈,於足跖心前部正中凹陷處取穴,約當足底(足趾除外)的前、中1/3的交點,當第2、3跖趾關節稍後處。直刺0.5 1寸。

經驗

行間—湧泉伍用,出自《百癥賦》:"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按:消渴之腎竭,即是消渴病,證屬陰虛火旺,腎陰虧耗者。二穴參合,有滋腎平肝之功,故對陰虛火旺,肝陽上擾,以致頭暈、目眩,血壓增高者,均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