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甘草瀉心湯簡介

甘草瀉心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傷寒論》方之甘草瀉心湯 4.1 組成 4.2 功效主治 4.3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4.4 甘草瀉心湯的臨床應用 4.5 各家論述 4.6 附註 5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甘草瀉心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5.3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5.4 摘錄 6 《太平聖惠方》卷十方之甘草瀉心湯 6.1 處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6.5 摘錄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瀉心湯 1 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

2 英文參考

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甘草瀉心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4 《傷寒論》方之甘草瀉心湯 4.1 組成

炙甘草四兩,黃芩、幹姜各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壹兩[1]。

甘草4兩(炙),黃芩3兩,幹姜3兩,半夏半升(洗),大棗12枚(擘),黃連1兩。

4.2 功效主治

《傷寒論》方之甘草瀉心湯功能益氣和胃,消痞止嘔[1]。主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及狐惑病,蝕於上部者[1]。

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癥、白塞氏綜合癥等;產後口糜,瀉痢。

4.3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再煎,分三次服[1]。

以水1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溫服1升,日3次。

4.4 甘草瀉心湯的臨床應用

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幹姜45g,大棗30g(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其脈癥,診為狐惑病,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姜6g,幹姜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 *** 。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3.慢性泄瀉:劉某某,男,36歲。1979年10月23日初診。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後獲愈。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復發。發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並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沈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原方去厚樸加桂枝,續服6劑,大便正常。23個月後隨訪,未復發。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泄瀉,均獲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治後18例癥狀消失未再復發,2例半年後出現反復,2例無效。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主訴:便堅難解,45日壹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遂投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半夏10g,幹姜5g,川連3g(沖服),黃芩10g,黨參12g,大棗10枚。5劑,水煎服。藥後大便暢通,腸鳴增多。再予5劑,大便通暢,納增,心下痞塞除,諸癥悉愈。

5.白塞氏綜合癥:作者根據該病以口腔潰瘍、前陰或 *** 潰瘍、發冷發熱、皮膚損害等主要癥狀,認為即是《金匱》狐惑病。用本方治療60例,均有效。其加減為:不欲食,加佩蘭;咽喉潰瘍,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氣熱,加石膏,知母;胸脅滿痛,加柴胡;濕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熱偏盛者,以生姜易幹姜;便秘,加酒制大黃;五心煩熱,加胡黃連。同時用《金匱》苦參湯外洗,雄黃散燒熏 *** 。

6.口腔糜爛:陳某某,男,48歲,農民。口舌糜爛已20余天,尿赤,脈洪數,予導赤散2劑無效,大便3日未解,於原方加涼膈散2劑。大便解,口舌糜爛遂愈。半月後復發,癥狀較前為劇,舌紅絳,邊有膿瘡,尿黃。先後用二冬甘露飲、六味地黃湯加肉桂均無效。出現滿唇白腐,舌膿瘡增多,不能食鹹味,以食冷粥充饑,口內灼熱幹痛,喜用冷水漱口。於是因思日人《橘窗書影》所載口糜爛治驗二則,認為本證屬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幹姜5g,半夏、黃芩、黨參各9g,川連6g,大棗6枚,2劑。藥後口內灼熱糜爛減輕,已不須漱水,仍予原方2劑而愈。

4.5 各家論述

1.《古方選註》: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幹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2.《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幹姜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3.《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於蟲交亂於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壹日,其臟必虛,臥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參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4.6 附註

《金匱》有人參三兩。

5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甘草瀉心湯 5.1 處方

甘草(炙.三錢) 幹姜(炮.三錢) 黃芪(壹錢半) 黃連(壹錢半) 人參(壹錢半) 半夏(壹錢半)

5.2 功能主治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甘草瀉心湯主治傷寒,醫反下之,並自利,心下痞硬,幹嘔,心煩不安。

5.3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壹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三枚,煎至壹鐘,不拘時服。

5.4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 《太平聖惠方》卷十方之甘草瀉心湯 6.1 處方

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去須),幹姜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木通半兩(銼)。

6.2 制法

上為粗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十方之甘草瀉心湯主治傷寒中風下之後,日數多,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幹嘔而煩,非是結熱,是胃中虛氣上逆。

6.4 甘草瀉心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6.5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