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詞註解

詩詞註解

梁啟超深感徽宗的亡國之痛,稱其“不減‘簾外雨潺潺’諸作”,此論甚是中肯。此外,他對愛國詞人辛棄疾備極贊賞。在評點的27首詞中,辛棄疾壹人就有7首,如評其《念奴嬌》(野塘花落)稱“此南渡之感”;評《破陣子》(醉裏挑燈)稱“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評《菩薩蠻》(郁孤臺下)稱“《菩薩蠻》如此大聲鏜@①,未曾有也”。此等評語,究其原因,是辛詞的英雄之氣和報國無門的悲慨使他產生了強烈的***鳴。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1]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2]。八百裏分麾下灸[3],五十弦翻塞外聲[4]。沙場點秋兵[5]。 馬作的盧飛快[6],弓如霹靂弦驚[7]。了卻君王天下事[8],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稼軒詞編年箋註》

註釋

[1]這是壹首小令,作於辛棄疾失意閑居時期,具體時間不詳。破陣子: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力主抗金,是辛棄疾的摯友。 [2]夢回:夢醒。此句意謂夢軍中吹角點兵,夢醒後號角之聲猶不絕於耳。 [3]八百裏:牛名。《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壹頭名為"八百裏駁(bó)"的牛,很名貴,王濟與王愷比射,以此牛為賭註,王濟壹射破的,"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壹臠便去。"後人以八百裏代指牛,言下包含壹種豪邁之氣,如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要當啖公八百裏,豪氣壹洗儒生酸。"分:分享。麾(huī 灰)下:部下。炙:烤肉。此句亦含有八百裏範圍內能分到烤肉犒賞的意思。 [4]五十弦:指瑟,古瑟五十弦,這裏泛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為表現主題的雄渾悲壯的音樂。 [5]沙場:戰場。點兵:檢閱軍隊。 [6]作:如,像。的盧:壹種烈性快馬。相傳劉備在荊州遇難,所騎的盧馬"壹躍三丈",因而脫離險境。 [7]霹靂:這裏比喻射箭時猛烈的弓弦聲。 [8]天下事:指恢復中原,完成統壹大業。 [9]可憐:可嘆。

提示

辛棄疾二十多歲時在北方參加過耿京率領的、反叛金人統治的義軍,而南下"歸正"之後卻壹直不得重用,英才無法施展,只好靠創作來表達壹腔熱血。

此詞首句以六個字勾勒出壯誌未酬的詞人形象:夜深人靜,他卻思潮翻滾、無法入眠,只好獨自飲酒,但酒精的麻痹並未平靜他的情緒,還要"挑燈看劍"。"看劍"這壹舉動表明,他壯誌未酬,落魄失意,可心中的理想並未泯滅。接下來八句寫夢境,既是追懷往事,又是表達理想,壹氣貫註,打破了壹般詞人在分片之處轉換意旨的習慣作法,把壯士的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後壹句"可憐白發生"陡然轉回到現實之中,萬丈豪情跌落為壹聲長嘆而收煞,與首句的借酒澆愁相呼應。構思布局自成壹體,風格既雄壯,又沈郁,篇幅雖短,卻極有表現力。

辛公最著名詞作之壹(有的版本作“以寄”,有的作“以寄之”。)。辛幼安終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但在投降派把持的朝政裏,累遭政敵掣肘,受人無端猜忌,當理想和現實發生尖銳矛盾時,只有通過醉夢的形式表達他殺敵報國的理想,真是應了其好友陸遊的那句“報國欲死無戰場”!悲哉!辛公!本詞寫作手法獨特,前九句壹氣呵成,十分生動地描繪出壹位披肝瀝膽,忠貞不二的將軍的形象,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和人生價值定位,最後壹句卻嘎然而止,突然來了個540度大轉彎,完全否定了前面九句的理想!前面寫得越是酣暢淋漓,越加重末了五字的失望之情。詞中密集的軍事意象群,連續成雄豪壯闊的審美境界,更能體現辛詞的個性特色,也反映出兩宋詞史的又壹重大變化,即男子漢氣概的激揚,詞中女性柔婉美最終讓位於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陳廷焯《雲韶集》註:“字字跳擲而出,‘沙場’五字起壹片秋聲,淩轢千古。”《詞歌·放歌集》批:“感激豪宕,蘇辛並峙千古。然忠愛惻怛,蘇勝於辛;而淋漓悲壯,頓挫盤郁,則稼軒獨步千古矣。稼軒詞魄力雄大,如驚雷怒濤,駭人耳目,天地巨觀也。”《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中有如下更進壹步的的評論:辛棄疾的豪放詞風“是壹種兼有豪放和沈郁情感特質的‘復合型’風格。辛詞中兼有奔放和斂抑的雙向性的抒情特征,造成了其悲憤抑郁、豪宕感激乃至於悲慨莫名的強烈抒情效果,這是其與蘇軾詞風的主意差異所在。...蘇軾的詞風主意表現為自然雄放,清曠超逸,頗有得理趣滋養而成的幾分‘仙氣’;而辛棄疾的詞風則主要表現為悲壯沈郁,感慨蒼涼,更多的是‘狂氣’與‘霸氣’。他與蘇軾的區別,是英雄之詞和士大夫之詞的區別。”

創作心得:本詞創作時間地點說法不壹,我通過幾種說法的比較,認為紹熙四年(1193年)可能性最大,是年陳亮脫獄後又舉進士第壹,辛公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期間為他所做(前壹年曾在福建提刑任),至少應在第15張《賀新郎》之後,另壹說是在上饒。本詞痛快淋漓,又是醉夢之中,非草書不可!文字中,註意第壹個“裏”(這裏用“裏”)和第二個“裏”不同!但令我詫異的是,我手頭上多種繁體草書竟然沒有“裏”!本想自己用鼠標寫了後變形得到,但實在是不能令我滿意,最後從網上找了張帶此字的書法作品,摳出來的。“劍”的繁體寫法有兩種,我選了壹種。另外,恐怕很少有人註意到,詞中兩個“弦”字在繁體中是不同的,前壹個繁體應寫作“弦”(絞絲旁的“弦”),作樂器的弦講,後壹個作弓弦講時,壹般還是同簡體的“弦”字。“翻”字雖在金山詞霸有“飜”和“翻”,但在《現代漢語詞典》裏卻沒有,而且看過多種繁體版本,沒有這樣寫的,所以還是按與現行簡體壹樣的“翻”字。最後壹個“生”選了筆畫內收的寫法,體現的是勃郁的韻味。“事”字經過了轉換路徑修改,使最後壹筆更長更大,更有氣勢。“發”、“後”、“秌”幾個字,有的是自制的,有的是由空心字修改成的。配圖方面,從整體上看,從右上到左下采用了三幅圖,基本處於壹條對角線上。右上角的圖是過去收藏的網上圖片,很明顯,就是為該詞所作。中間大圖,是戴敦邦先生畫的嶽飛,雖然不是辛棄疾,但我覺得用這裏很合適,因為二人誌向相仿,相差幾十年,服飾等沒有什麽變化,而且圖中的馬也好,弓也好,對本詞來說非常貼切,我也十分喜歡,所以在此處采納了該圖。為了表現夢境縹緲,作了半透明和模糊處理。左下角的圖片我拍自濟南大明湖公園的稼軒祠,此雕塑本身實際是墨綠色,正常顯示也不易辨認,如果完全采用剪影方式,更難認清,這裏索性處理成褐色,讓它處於背光,正面辛公手持書卷隱約可見,頭部附近類似剪影效果,“白發生”三個字在光環下顯得有壹絲蒼白,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效果。該詞表達了辛公極度的悲憤,把最後這張圖片縮小到壹隅,視覺上凝聚到壹點,在身後橢圓光環的映襯下,更顯得孤寂與蒼涼!有的朋友感覺三幅畫有點多,如果單單是表現壹個主題,可能會感覺有點亂,但如果想象從右向左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空間的轉換(類似散點透視的方法),這樣就合理多了,而且兩邊實,中間虛,強調現實與夢境的對比,效果也不錯。字與畫之間的位置也挺考究的,大家仔細看啊。

這首詞作者以浪漫主義筆法,寫出了作者夢寐以求的報國理想,特別是第壹句,給後人留下了無盡豪邁之氣,傳吟回蕩。詞中的“八百裏”有兩種說法:壹種,說八百裏是指牛的名,在《世說新語汰侈》有“王君夫有牛,名八百裏(馬交)”之說;另有壹說是指當時耿京起義抗金的地域規模。

稼軒詞選註 [專著] / (宋)辛棄疾著 ; 薛祥生註

濟南 : 齊魯書社, 1980

他的壹生,又處在昏主奸臣壓制下報國無門的悲憤中度過。任職期間,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壹帶。晚年韓侂胄當政,壹度起用,但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在他的詞中,我們到處可以讀到“壯誌未酬”這樣的句子,不得不使我們“欄桿拍遍”,“揾英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