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
此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影響
《呂氏春秋》在文學上也有壹定成就。其中很多文章精練短小,文風平實暢達,用事說理頗為生動,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文學散文。如《重己》篇講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從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人不愛昆山之玉而愛己之玉之說起,層層深入,語言樸素懇切。
《貴公》篇講“聖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論點,再以荊人遺弓、桓公問管仲等具體事例說明,敘述生動明快。
《呂氏春秋》在文學上的另壹個突出成就是創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據初步統計,全書中的寓言故事***有二百多則。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而來,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創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