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四靈散簡介

四靈散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中藥部標準4.1拼音名稱4.2標準號4.3處方4.4制備方法4.5性狀4.6鑒別4.7檢查4.8功能與主治4.9用法與用量4.10規格4.11儲存5《丹溪心法》卷二四靈散5.1四靈散別名5.2組成 5.9註6溫病論卷底四逆散6.1 6.2制備方法6.3四逆散用法用量6.4功能主治7羅氏醫鏡第20卷四逆散7.1構成7.2功能主治8四逆散痤瘡皮疹終方8.1構成8.2功能主治8.3四逆散用法用量9四逆散萬病嫩膚第三方9.655 . 3四逆散用法用量9.4使用9.5制備方法10參考:古籍中的四逆散1拼音sü lí ng s m: n

2英文參考粉四藥會計茯苓[湘雅醫學詞典]

概述四逆散是方劑的名稱,同名方劑約有五種。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記載了這種中成藥的部頒標準。

4 .中醫部頒布標準4.1拼音名稱四苓散

4.2標準編號WS3B072391

4.3處方茯苓250g豬苓250g澤瀉250g白術(炒)250g

4.4將上述四味藥準備好,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合均勻。

4.5性狀本品為黃白色粉末;氣息微香,味道清淡。

4.6鑒別取本品,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溶於水合氯醛溶液,菌絲體無色或淡褐色,直徑4 ~ 6微米..草酸鈣的方晶為菱形或多邊形,直徑約34 μ m,澱粉顆粒為圓形、長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 ~ 14微米,復合顆粒由2 ~ 3個亞顆粒組成。薄壁細胞呈圓形,有橢圓形孔和完整的凹坑。草酸鈣針狀晶體細小,長10 ~ 34μ m,存在於無色薄壁細胞中。

4.7檢查應符合粉末(附錄10頁)的相關規定。

4.8功能與主治:利尿祛濕。用於水樣腹瀉,不利排尿。

4.9用法用量:口服9g,1 ~ 2次/日。

4.10規格9g每袋

4.11儲存密閉防潮。

5《丹溪心法》卷二四逆散5.1四逆散的別名四逆湯

5.2茯苓、豬苓、澤瀉、白術等分[1]。

白術1,豬苓1,茯苓1,澤瀉2。

5.3制備方法為細粉[1]。

5.4功效主治丹溪心法第二方四逆散,具有利濕健脾的作用[1]。主治:尿少便溏[1]。

功能是健脾止瀉,利尿除濕,利小便。主治:脾虛濕盛,水泄不通,小便赤澀,疼痛泄瀉;小兒陰囊腫痛;痘內熱;被寒濕迷惑,口渴想喝水的人。

5.5四苓散用法用量:每劑二元,空腹調整[1]。

5.6敷濕,加蒼術,或勻淡(炒);火、木通、黃芩。

5.7四苓散腹痛泄瀉臨床應用:薛某,腹部飽滿,至少腹部和三陰受過傷,但全身疥瘡已留數年,必有濕熱在脈。至於腹痛泄瀉,腑陽不通,既治熱,又治寒。外科生用四逆散,豬苓3元,茯苓3元,澤瀉1.5元。

5.8諸學派討論“醫驗方”:濕盛則瀉。所以如果內生濕邪,就會引起水樣腹瀉;濕合大腸,小便不利。白術性燥性淡,燥能健脾,淡能利水;茯苓味甘淡。甘可補,光亦濕;豬苓味苦而淡,澤瀉味鹹而淡,苦的有滲益而無補,鹹的能潤下,同時有滲益。丹溪說:治濕不利於小便,非治本之策。

5.9註四逆湯(《醫宗金鑒》卷52)。此方改為藥丸,命名為“四靈丸”(見《全國中醫方劑庫》)。《痘疹金鏡錄》關木通、流水煎服。還是為了結尾,白湯調壹下。“壽世保元”:水煎。《文》:鄧鑫湯是調整過的。

6.溫病卷底四靈散6.1由茯苓、澤瀉、豬苓、陳皮[1]組成。

6.2制備方法為細粉[1]。

6.3四苓散[1]的用法用量。

6.4功能主治溫病書底部四逆散具有利濕和胃的作用[1]。主治:口渴引飲,自覺水停心[1]。

7羅氏協會醫生鏡7.1中的四逆散(第20卷)由豬苓、茯苓、澤瀉、木通組成。

7.2功能主治羅氏醫學鏡20卷四苓散,用於主治壹切濕。

8四靈散,痘疹終方,8.1,由赤茯苓1錢2分(去皮)、豬苓1錢2分、澤瀉1錢2分、白術8分、木通5分、車前草5分組成。

8.2功能主治“痘疹活幼百寶”的終方——四苓散,用於主治小兒暑熱上吐下瀉。

8.3四逆散用法用量:水煎至溫,取袁迢粉23勺。

9《百病回春》卷三四逆散9.1由茯苓1、白術1、豬苓1、澤瀉1、蒼術1(炒)、山藥1、白芍65438組成。

9.2功能主治《萬病回春》第三方四苓散,用於治療火瀉、熱瀉。

9.3四靈散用法用量:加登革熱1丸,水煎,溫服。

9.4用滿,加厚樸、砂仁,去山藥;腹痛,加入厚樸、砂仁、木香、小茴香,去白術;對於嘔吐和惡心,加入廣藿香、烏梅、蓮藕、砂仁和人參;小水缺紅,加木通,車前,去澤瀉;口幹煩渴,加入黃連、麥芽、蓮子、烏梅、葛根,除去澤瀉和蒼術;泄瀉過盛,虛弱嗜睡,加入人參和黃芪,除去澤瀉和蒼術;嶽夏夏瀉,加香薷、扁豆;腹瀉煩躁,將黃連、人參、朱砂、烏梅炒熟,去蒼術、澤瀉;腹瀉多,加肉豆蔻、烏梅、烏梅、人參,去澤瀉、梔子;脈象發熱,加柴胡、炒黃芩、烏梅。

9.5制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