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蘇軾的《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的“所”如何解釋

蘇軾的《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的“所”如何解釋

“而不知其所止”中“所”的意思是......的地方。全句的意思是浩浩渺渺好像乘風淩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

原文:

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

放縱壹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風淩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寄蜉蝣於天地”中的寄是寓托的意思。此處是拿人和蜉蝣與粟類比,相對天地和滄海顯得渺小而又短暫。

原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譯文:

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壹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壹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而吾與子之所***適”中的所是......的目標的意思,此處代***適的目標,指“造物者之無盡藏”。全句的意思是江山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能夠清新悅耳,賞心悅目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恩賜,我和妳可以***同享受。

原文: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譯文:

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妳可以***同享受。

擴展資料: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第壹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壹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裏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壹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

壹曲洞簫,淒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壹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

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壹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