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大英圖書館因年久失修需要搬遷新址,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把浩如煙海的圖書搬過去,耗費時間不說,費用還十分巨大,老館長很苦惱。這時壹個年輕館員出了個主意:可以讓市民免費借閱10本藏書,條件是壹個月後還書時,必須還到新址去,問題得以解決,省時省力還省錢。(網上還有更多的細節,請各位自行搜索)
為什麽要考證這個故事呢?第壹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深深地被年輕館員的智慧所折服。最近再看這個故事,總覺得有哪裏不對勁……感覺不像故事像傳說。來,那就科學理性的求證推敲壹下。
第壹、藏書問題
經查詢,1973年,大英圖書館的藏書大約為1000萬冊,裏面大多是工具書、哲學書、科學書,其中不乏有孤本、珍本、古籍等,十分珍貴。這意味著在1000萬冊藏書裏,大部分並不適合普通人看,而其中的珍品也不適合以借書還書的方式來進行搬運。問題來了,拋去大家不愛看的、不想看的、看不懂的、不能搬的,1000萬本書能有多少會被普通人借走?剩下的書又該如何處理?
第二、市民流量
假設1000萬本書都能被借走,按照每個人借10本的話,壹個月內將有100萬人次的市民來借書,平均到每天大概是34000人,按照壹天工作8小時算,每小時進館的約4200人。這麽大的人流量,持續8小時,圖書館如何來進行接待?
第三、館員配備
按每個人借10本書算,1個館員從辦理借閱到把書籍找全,再登記離開,最快也得壹個小時。那麽,4200名市民進入圖書館的話,必須有4200個館員同時接待,才有可能在壹個小時之內履行完手續。這還沒完,壹小時後又有4200人進來了……八小時連續工作,館員肯定累癱了,就得輪休,按兩個人倒班計算,光館員就要有8400人之多。雇傭這麽多館員,不可能也不現實。
第四、還書困境
參閱借書場景就能想象到,肯定很酸爽。這裏不再贅述了。
綜合起來,這個傳說極為不靠譜,肯定有問題。
考證到此結束了嗎?不。
經過繼續搜索,找到了傳說的源頭。這似乎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但並不是發生在大英圖書館,也不是市民免費借書。初步考證,故事發生在80年代,浙江壹個中學的圖書館要搬遷,同樣面臨搬書問題。壹個老師靈機壹動,要求每個同學在暑假放假前必須借十本書,利用暑假的時候寫不少於五篇讀書心得體會,開學的時候上交,同時把書還到圖書館新址。(當然,此事依然屬於網傳,還需要進壹步求證,不過比起傳說來,似乎靠譜許多。)
有意思的是,這個本來是展現中國人智慧的故事,不知為什麽,在網絡上,開始改頭換面、移花接木,最後居然漂洋過海的成了大英圖書館搬書的傳說。學生變成了市民,借書寫體會變成了免費借閱,學校圖書館變成了大英圖書館,真故事變成了假傳說。
這個荒謬的演變過程,誰的錯呢?
歷史追求的,是真相;故事也壹樣,否則就成了傳說。
不靠譜的論據,得不出令人信服的論點。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