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針灸發展概述

針灸發展概述

目錄1拼音2概述1拼音zh ē n ji ǔ xué de f ā zh m: n

概述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壹個重要專業。它起源於中國,然後傳播到國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醫學的壹個組成部分。考古發掘和文獻研究證明,針灸起源於中國原始時代的氏族公社制度。這個時期從10萬年前開始,壹直持續到4000年前。它跨越了從壹萬年前開始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和整個新石器時代。這壹時期,先民對自然和人類的認識逐漸加深,石器日益精細,火技術不斷提高,為針灸的發明提供了條件。古籍中記載了壹些關於針灸起源的傳說,有的說傅(或太丐家)“試草治針”,有的說黃帝“欲造九針”...並得到了針灸的精髓”。伏羲代表的是先民開始畜牧業的時期,而泰提是原始時代生活在中國東部的彜族的首領。太提和黃帝都是氏族公社制度的代表。

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石器,叫“砭石”。例如,《左傳》記載了公元前550年臧的壹句話:“美不如邪石”,漢賦錢註:“石也是石”。《蘇文》說:“使卞氏以小而大”,南北朝時,金元開始註:“卞氏是古代外治法。有三個,壹個針石,兩個卞氏,還有三個?石頭,其實也是。古代不可能鑄鐵,所以用石頭做針。”可見,砭石的處理起源於使用石器的原始時代。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如何使用利器、刮刀等石器來穿刺癰、排膿排血、止痛。在新石器時代,由於掌握了研磨精美石針的技術,產生了特殊的醫療工具卞氏,其應用範圍擴大到針灸治療。在中國,分別在內蒙古多倫縣和山東日照縣的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砭石,為針灸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根據蘇文的說法,砭石的處理起源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捕魚為主的先民,這與太乙發明砭石法的傳說相吻合。近年來,在我國山東省發現的壹批東漢畫像石,以針治病為題材,醫生半人半鳥的形象明顯來源於氏族公社制度時期的圖騰崇拜。古代東夷人崇拜鳥圖騰。至於艾灸,來源於中國北方以畜牧為主的民族。北方地區寒冷冰冷,祖先沒有火就不能取暖。此外,它們生活在野外的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腹部冷痛脹滿,非常適合熱療。據文獻考證,先民用艾絨作燃料,以及氏族公社制度後期的骨蔔,似乎與艾灸的發現有密切關系。

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476年,中國處於奴隸制時代。卞氏仍然是刺傷疾病的主要工具,但由於銅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醫用針也出現了。在西周時期的殷墟甲骨文和晉中,就有關於針灸的象形文字,有的表示人大腿的針灸,有的表示人腹部和背部的針灸,有的表示人下肢的艾灸。春秋時期,名醫擅長針灸。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伊眠曾診斷金龔景,認為他得了絕癥,針灸、醫學都無能為力。在這個時代,陰陽五行哲學產生了,醫學界對脈、血、精、氣、神有了初步的認識,人體對應天地的概念產生了,顯示了中醫基礎理論的萌芽。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了醫學從經驗到理論的深化。隨著鐵器的普及和應用,卞氏逐漸被金屬醫用針所取代,擴大了針灸的醫療實踐範圍,帶來了針灸的迅速發展。當時有九種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金屬醫用針,稱為“九針”,包括針灸和手術工具。1968年,在公元前113年河北滿城的壹座墓葬中出土了4枚金針和5枚破損的銀針,為中國展示了九針的部分雛形。這壹時期艾灸也很流行,都是用艾炷灸。當時的醫生都掌握了針灸技術。例如,戰國早期的秦越人(扁鵲)曾經給壹個患屍體綜合癥的垂死王子進行針灸急救,這在醫學史上被傳為佳話。在漢初的《春雨易》中,25人的病歷中,有4人使用針灸進行治療。這壹時期開始了醫學和藥學的總結,出現了壹些醫學著作,包括針灸學術著作。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兩種關於經絡的專著,寫於戰國時期,反映了經絡學說的早期出現。《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除了闡述中醫基礎理論外,還有很多關於經絡、穴位、針灸和壹些疾病的針灸治療的文章。其中《靈樞》對針灸的論述尤為詳細,故又稱《黃帝針經》。

東漢、三國、南北朝時期,針灸進壹步發展。華佗針刺時只取壹兩個穴位,非常註重針刺感覺的傳導,著有《枕中針刺》壹書。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多次提到針灸、燒針、溫針,要註意針藥結合。公元256年至260年,皇甫謐將《黃帝內經》、《唐明孔穴誌要》等書的針灸內容合並為壹冊,消除了重復,編著了《針灸甲乙經》壹書。全書* * *集349點,分為12冊,128篇。按照臟腑、氣血、經絡、腧穴、脈診、針灸、臨床病證針灸治療的學科順序進行編纂,成為最早的具有較為完整體系的針灸著作,對後世針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壹時期,針灸專著的數量明顯增加,出現了針灸。公元6世紀,針灸傳到朝鮮、日本等國。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的時期。著名醫學家甄權和孫思邈都精通中醫各科,對針灸頗有研究。公元627 ~ 649年,湯組織甄權等人修訂針灸書籍。孫思邈著有《備千女方》、《千女翼方》等多部傳世之書,廣泛收錄了前代針灸治療的經驗,並繪制了《唐明三人圖》,以五色書寫十二經脈,八奇八脈為綠色,三人穴為* * * 650穴,是已知歷史上最早的彩色經脈。這壹時期針灸專著較多,專病專書也有。比如唐代崔之緹的《骨蒸灸方》,專門介紹了治療癆病的灸法;公元862年前出版的《辛基貝急癥艾灸經》是中國最早的印刷醫學書籍,以艾灸療法治療急性綜合癥為主。從7世紀開始,針灸發展成為壹門專門學科,開始有了“針灸師”、“灸大師”等專業名稱。唐泰醫學部主管醫學教育,設有四個醫學專業和壹個藥學專業。針灸學是醫學專科之壹,有針灸學博士1名,針灸助教1名,針灸師10名,針灸師20名,學生20名。針博士教針學生。

五代宋金元時期,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醫學文獻的積累,加速了醫學的傳播和發展。在北宋* * *的支持下,王考證了354個腧穴的位置及其經脈,補充了腧穴的主要治證,並於1026年撰寫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說》,由* * *出版發行,刻有石碑供人抄錄。1027年,王設計了兩尊銅人模型,外刻經絡穴位,內裝臟腑,用作教學和考試針灸師。這些成果和措施促進了經絡腧穴理論知識的統壹。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針灸專著和著名的針灸師,形成了不同的針灸派別。有的特別註重針法;有的極力主張燒灸。甚至用全身麻醉來防止灼痛;有的親身觀察屍檢,主張針灸應以解剖學知識為指導;有的主張按時取穴。到了元代,華壽研究了經絡的循行及其與腧穴的關系,並以《十四經》(1341年)壹書進壹步發展了經絡腧穴理論。

針灸發展到明代* * *時,研究問題更加深入和廣泛。明初的陳暉、中期的淩雲、後期的楊繼洲都是中國著名的針灸師。明代針灸的主要成就有:①對前代針灸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收集和整理,出現了許多編纂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針灸,內容豐富,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②針刺手法研究。在單壹技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二十多種復合技法,圍繞技法等問題展開了學術爭論。③艾灸從艾條灸發展到艾條溫灸。14世紀開始出現艾條灸,後來發展為艾條加藥,辨證施灸。④整理出歷代不屬於腧穴的穴位,形成“奇穴”的範疇。

到了清代,醫生對醫學的重視程度超過了針灸,針灸逐漸轉入低潮。公元18世紀,吳倩等人撰寫了《針灸精要》,該書以歌曲和插圖為主,實用性很強。另外,作品雖多,但影響力不大。1822年,清朝以“針灸用火不適於君主”為由,下令太原針灸科永遠停止。自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針灸學術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壹些西方殖民主義者甚至汙蔑針灸為“醫學酷刑”,將醫用針稱為“致命針”。從1914開始,國民黨* *多次提出廢除中醫,並采取壹系列反動措施限制中醫,致使針灸事業停滯不前。但因為群眾需要針灸治病,所以這門學科可以繼續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