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是壹部重要的道教經典,全稱《太上洞神秘靈寶》,又稱《元人妙經》(以下簡稱《杜》),作者不詳,收錄於正統道藏,是第壹部收錄於正統道藏的經典。這個經典是***61。自陳(1914-2000)研究以來,已知其卷1出現於公元4世紀末,是東晉葛傳世的10三十五卷《靈寶經》之壹,是原《靈寶經》的壹部分。杜卷1屬於陸(406-477)編《靈寶卷15》,成書於早靈寶京,距今437年。在這部佛經中,解釋了杜任靜在元初傳入佛祖,並向世人傳教。杜在《靈寶經》中很早就取得了顯赫的地位。註釋出現在5世紀末。到了唐末,所有的註釋者都只致力於對杜1卷的詮釋,確立了《道藏》1經典的地位。
杜以“無限人”為這部經典的主要內核,也是壹部具有生死觀和特定死亡儀式的靈寶經。無論是在說經念經的功德上,還是在有規律的行走上,元初佛所發揮的功德主要表現在對聾、盲、啞、跛、慢性病患者的醫治上;振興和加強年輕人;未出世者出世,逝者平反,不同的受者有不同的拯救方式。()杜強調杜的作用。《杜任靜》描寫天道之語,稱之為“大梵天暗語,無量音”。在另壹部靈寶經典《臺商靈寶名人內心聲音中的自然玉語》中,對杜的“大梵暗語”進行了解釋。杜的特點是在經書中借用和吸收了壹些佛教的詞語和思想,這壹點學術界已有討論和證實。
關於杜的篇章結構,1卷,初唐高《萬福》將杜分為《道君序》、《經文二章》(元洞和三洞玉裏章)、《道君序》、《大番暗語》、《道君序》五部分。本經序言以“道說往昔”開頭,記述了佛祖開頭說經的過程,以“念經東行”結尾;序中“三界之歌”後“此二章不同”改為“知而言之”;後壹個序列是從“這些天堂之中”到“大量的神秘事物”。在卷1中,主要以陳余大道君的《閆濤》為藍本,內容是聽到教義的神靈可以避免幽冥之苦,或者敘述佛陀壹開始傳道取經的情形,發揮濟世和隱居消磨時間的目的,明確佛陀以消磨他人時間為目的。杜二卷至卷61部分形成於北宋末年,各卷各有標題,主要分為三類:第壹類屬於陰陽五行學說,闡述宇宙之初的混沌、諸天的形成、天地的運行;第二類屬於消災辟邪、驅鬼抑邪的藝術;第三類屬於養神延壽法。
《杜》註有很多作品,包括南齊的、唐代的程(約601-690)、薛友琦和。宋代陳景元(1024-1094)將這四種註釋編成四註,刊於《元人無限妙經》。此外,還有唐代張萬福的《無量人經韻義》,明代張雨初的(1359-1410)《元代無量人優秀經典》。《杜任靜》作為壹部重要的道教經典,自傳世以來壹直受到重視,也是初學者必讀的經典之壹。自唐代道舉制度建立以來,杜便成為審判中的重要典籍之壹。現今,杜多用於南方靈寶的道教喪葬器具或北方正儀的清晨祭祀儀式中。在中國南方,靈寶的功德儀式以杜為核心,強調人可以通過經濟資助而成仙,人可以被推薦為死者,人可以被寬恕。北正壹派道學在午後和傍晚的儀式中,清晨上壇的道士在三界壇前朗誦杜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