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羅非魚長得差不多的魚是鯽魚。
羅非魚?[luó fēi yú]:是壹群中小型 魚類,它的外形、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鰭條多荊似鱖魚。我國主要養殖的品種有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以及各種組合的雜交後代等。
尼羅羅非魚:原產於非洲東部、 約旦等地。背鰭邊緣黑色; 尾鰭終生有明顯的黑色條紋,呈垂直狀;喉、胸部白色,尾鰭末端不達臀鰭的起點,體側具有8~10條橫帶紋,尾柄背緣有壹黑斑;尾柄高大於尾柄長。 尼羅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個體大、產量高和肥滿度高等優點,因而在我國許多地區可單養或作雜交親魚用。
奧利亞羅非魚:原產於西非尼羅河下遊和以色列等地。喉、胸部銀灰色;背鰭、臀鰭具羅非魚暗色斜紋;尾鰭圓形,具銀灰色斑點, 奧利亞羅非魚比尼羅羅非魚耐寒、耐鹽、耐低氧、起捕率高;特別是它們的性染色體為ZW型,與尼羅羅非魚雜交可產生全雄羅非魚,故常用作與尼羅羅非魚雜交的父本。
莫桑比克羅非魚:原產於非洲莫桑比克納塔爾等地。它與尼羅羅非魚的區別在於:?羅非魚尾鰭黑色條紋不成垂直狀;頭背外形呈內凹;喉、胸部暗褐色;背鰭邊緣紅色,腹鰭末端可達臀鰭起點;尾柄高約等於尾柄長。因引進過程中忽視提純育種工作,造成品種退化,只用作福壽魚雜交魚的母本。
鯽魚[jì yú]: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在歐亞地區為常見淡水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鯽屬的其中壹種魚類。鯽魚經過人工養殖和選育,可以產生許多新品種,例如金魚就是由此產生的壹種觀賞魚類,和食用的野生鯽魚學名同為 Carassius auratus 。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居而行,擇食而居。常見的品種有高背鯽、方正銀鯽、彭澤鯽、淇河雙背鯽魚。
高背鯽魚: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雲南滇池及其水系發展起來的壹個優勢種群,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等特點。因背脊高聳而得名。個體最大 3000克,親水性強,不宜在內地飼養。
方正銀鯽:原產於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風水庫,是壹個較好的銀鯽品種。方正銀鯽背部為黑灰色,體側和腹部深銀白色,最大個體重1.5千克,壹般在0.5~1千克左右。
彭澤鯽:是由江西省水產科技人員選育出的壹個優良鯽魚品種,肉味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體型豐滿,易運輸,易暫養,易上鉤,利於活魚上市,也是壹種生產和遊釣兼可發展的魚類。
淇河雙背鯽魚:因產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壹條東西流向的山區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結冰,1~2月份時,水溫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兩岸水草叢生。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淇河鯽魚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淇河鯽魚肉嫩味美,據古籍記載,淇河鯽魚和無核棗、纏絲鴨蛋壹起,是當地的三大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