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壹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逸少,因嫁女與焉。
翻譯
郗太傅在京口,派壹個門客拿著自己給王丞相的親筆書信到王府去選婿。王丞相見過信後對這個門客說:“妳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吧!”門客到東廂房看過之後,趕回郤府,對太傅說:“王丞相的各個兒子都值得誇獎。聽說我為您選女婿,都故作姿態,以示不凡,只有壹個年輕人,露出腹部躺在東床上,好像沒聽說有這回事似的。”郤太傅說:“就是這個公子最好。”太傅郤鑒詢問調查他,原來是王羲之,於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
註釋
郗(xī)太傅:郗鑒太尉是掌管軍政大權的官名。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誤。
京口:地名,今江蘇鎮江附近。門生:這裏指門客。王丞相:晉朝的王導,做過丞相。
往東廂:到,去東廂房。可嘉:值得誇獎,值得贊許。矜持:故作姿態,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樣子。
----------------------------------------------
賞析
壹代人有壹代人的風度,壹代人的文章。這則小品生動地表現了魯迅先生心儀神馳的“魏晉風度”。魏晉風度是篇大文章,但《東廂坦腹》不是以大寫大而是以小托大.借助我們通常所說的“招女婿”這件事,突現了魏晉文人士大夫的風度。太傅都鑒“求女婿”,是起點,這壹點妙在都鑒兒女婚姻大事自己不身體力行,卻差門人送信找王丞相。王丞相也隨便得很,讓送信人自己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怎麽挑選,文章故意留出壹片空白,寫門生回來匯報情況,以諸郎矜持作背景,突出“壹郎”之奇,明明“聞來覓婿”卻“如不聞”,光著肚皮躺在床上,竟當作無事壹般。奇在有其婿必有其翁,郤太傅竟又不加思索作出抉擇:“此正好”。魯迅先生說的魏晉人的“通脫”,“即隨便之意”,在翁婿兩人身上被描寫得相當生動。象郡鑒和王羲之這樣通脫隨便而自由的生活,在斤斤計較於物質生活的現代人這兒是不見了。現代人壹瀟灑壹自由就變成了不三不四的嬉皮彭克。
這則小品從文風來講也相當入微地散發著魏晉通脫、清峻、平和的風格。寥寥百來字,著墨不多,完全是信手拈來,便又字字傳神於阿堵,因而壹代人物,百年風尚,歷歷如睹。實在是即事見人的文章高手。這則小品實則上寫活了郤鑒太傅、王導丞相和王家諸郎、王羲之。關鍵在於完全通過門人的視角發散出去再收斂起來,因而文字特別簡約清峻。壹層寫送書暗中選人,壹層寫匯報明裏交代選人經過,最後寫太傅訪之的結局,“所以把女兒嫁給這個人了”。寫人物動作是“床上坦腹臥”,寫都公對話是“正此好”,三個字活龍活現地凸現了王羲之與他擇婿理想模式吻合後的意外喜悅之情。讀了這則小品;,才能理解為什麽天下第壹行書《蘭亭集序》會出自王羲之之手。試想沒有這樣超拔脫俗的人品哪來這瀟灑飄逸的書品呢?
----------------------------------
啟示
世人稱女婿為“東床”,便是由這個典故而來。
選女婿是要看人才,看品性。有才華的人多狂傲不羈,所以羲之坦腹迎客;有氣質的人多真實穩重,所以羲之“如不聞”。郗太傅可謂慧眼認人。其實不只是選女婿,其他選拔人才也大多如此。然而現在卻有許多人選擇“繡花枕頭”,喜歡衣冠楚楚的矜持的人,而對有個性的視而不見。不知是時代進步了,還是眼光落後了。
------------------------------------------------
作者簡介
劉義慶,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贊其“此吾家豐城也”。劉義慶“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誌怪小說《幽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