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傳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禹治水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後來被史記等正史所記載,流傳至今,這個傳說講述了大禹為了治理洪水,歷經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形象被描繪為勤勉、勇敢、無私、智慧,深受人們的敬仰和崇拜,2021年,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我國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壹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治水經過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
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