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銅器銘文的開始,大約是在3300年前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之後。
3.《小篆》又名《秦篆》,是秦統壹後宰相李斯編撰的壹部膾炙人口的文字,距今約2200年。
4.從出土的竹簡來看,隸書創立於秦朝,相傳成苗為官,距今約2200年。
5.楷書的形成與韓立的條條框框密切相關,追求形體美的進壹步發展形成於漢末三國時期,距今約1900年。
6.草書形成於漢代,大約2000年前,是由隸書為了簡潔而演變而來的。
7.行書和八股文差不多同時出現。它在2000多年前的漢末就有了雛形,直到晉代王羲之的出現才開始流行。
擴展數據中漢字的變化
漢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文化。雖然學術界對漢字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甲骨文是學術界公認的成熟文字。
19年底,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字——殷墟甲骨文;公元前14世紀以來,青銅器上出現了大量的銘文,稱為“金文”。公元前221年,小篆開始傳;後來簡化為更為方正、簡潔的“隸書”,隸書的變化被視為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的分水嶺。
漢字不是簡單的象形文字。古人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復雜的圖案抽象成簡單的線條,使漢字成為高度抽象的“語標”。這些帶有古代生活痕跡思想的抽象線條,被保存在漢字最常用的單位中,被稱為漢字的“部首”。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再到現代的字典,由於漢字的歷史演變,每個時代采用的偏旁部首都不壹樣。2009年,教育部發布了《漢字部首表》,規定了漢字部首表及其使用規則,包括201個主部首和99個附部首。
人民網-漢字中的中國:從歷史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