覀讀yà
1.古籍解釋
古文《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篆。文作,象形也。《前漢·律歷誌》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為秋。《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晉書·地理誌》西郡。《韻會》唐置西州。又姓。《通誌·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為西。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又《篇海》蘇前切,音先。《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葉音辛。《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又《類篇》乙卻切,音約。平量也。又《廣韻》籀文作。按《玉篇》等書西字另壹部。今從《字匯》《正字通》附入襾部。
2.發展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註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註了音也讀不出來。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壹個漢字註音,反切上字與所註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註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守溫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壹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1500年前我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壹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壹步。
***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經“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