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湧的歷史文化

東湧的歷史文化

東湧原稱東西湧,首見於明萬歷《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壹河湧流入海中。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湧”分別標記為“東湧口”和“西湧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湧”。自宋朝開始,東湧已有人居住,以捕魚及務農為生。根據方誌記載,在清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铦、阮元先後題準於大嶼山東湧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臺兩座,東湧口即今日的東湧。今日的馬灣湧,就是東湧舊墟。

清初,以沿海寇賊為患,於雍正七年(1729年),在島上西面汾流角山上建立炮臺。乾、嘉年間,在島上更增設東湧口汛;嘉慶二十二年(1819年),又於東湧口增設建汛房,並於東湧濱海處建造石獅炮臺、兵防及火藥局。道光十二年(1831年),更在東湧上嶺山腳處,建築東湧寨城,以守衛率兵駐守,管轄香港西部各汛管及炮臺。其時島上有袁家團、梅窩、石壁、塘福、水口、石門甲、石榴坑、沙螺灣、石頭莆、二澳、由古塱、大蠔、白芒、橫塱及東湧嶺皮團等村。後在1898年始被廢置。時至今日,在東湧鄉事委員會轄下***有十五個村落,其中多是客家人,然廣府人為數亦不少。東湧雖然仍有不少歷史遺跡,但已有不少改變。而隨著青馬大橋、機場的落成,東湧成為政府重點發展的地方,可預期此地將有更急劇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