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公鎮經濟調查

楊公鎮經濟調查

發展草莓、蔬菜、瓜果等城郊農業,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形成基地生產規模,實現富民強鎮。

楊公和諸暨兩個小城鎮建設展初具規模,擁有兩個大型農貿市場,356個工商戶和7家私營企業。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2008年,全鎮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壯大工業經濟為核心,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促進民營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繼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力促進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楊公林橋工業園

楊公林橋工業園位於楊公鎮東部,省道合福路從園區穿過。園區首批用地500畝,遠期用地2000畝。區域內道路、電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安徽恒廈集團和淮南陳石集團已在園區投資。

2007-2011,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從2億元增長到4.8億元,年均增長5600萬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5億元,年均增長6543.8+0.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465元增加到6345元,年均增加576元;單位耕地面積增加值增加到21.600元,年均增加0.1.500元;累計招商引資7.38億元,年均增長654.38+0.47億元;大型企業從無到有,增加到3家;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占全部產業的40%;2010首次獲得全區工業增速第壹名、全區工業綜合考核第二名、全市發展考核三類鄉鎮第七名。

五年來,我們大力開展土地流轉,積極引導群眾科學種植、規模化養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糧食加工業逐步發展壯大。以國泰米業、瑞豐源米業為首的糧食加工企業分別與農戶建立了訂單供求關系,實現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楚風工貿、國泰米業、諸暨新會、諸暨戚跡等四家米廠年銷售額均達到1億元以上。隨著畜牧業和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富達養豬已成為我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產生豬4000頭以上。特色農業亮點紛呈,陳渺草莓、裕豐蔬菜、畜禽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克林森葡萄等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業收入逐年增加,糧食總產量增加到465438+萬噸,年均增加780噸。農業總產值從6700萬元增加到2.8億元,年均增加4300萬元,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完成“村村通”建設工程40公裏,其他村組道路養護30公裏,合淮阜高速陳渺服務區順利竣工。實施了黃薇村和唐王村的土地整理項目,完成了桃園村、前窪村和楊穎村的土地復墾項目。投資23萬元建設滬港運河硬化節水工程,投資60萬元高質量修復朱集灌區水毀工程,分別完成投資51萬元和50萬元的雙廟、陳渺村扶貧工程,投資1萬元實施8個村級自辦電站技術改造項目;保持和增加諸暨壹、二、三級電站容量,加固清理渠道30公裏,投資654.38+0.32萬元,開挖主塘33座。已完成12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新建改建13個村(居)活動場所。自籌資金新建了鎮政府綜合辦公樓、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和鎮文化活動中心。財政所辦公樓正在規劃選址中,預計今年開工建設。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認真解決群眾疾苦,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建成12個村“農家書屋”,免費向群眾開放;建成了大橋等5個村農民體育健身廣場;完成了唐王村2400人的飲水工程;民主法制建設逐步加強。以創建平安村鎮為突破口,探索實施了綜治網格化防控體系。2007年獲得“平安鄉鎮”,2008年獲得“四無信訪鄉鎮”榮譽稱號。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壹體的思想教育網絡建立健全。以爭創文明鄉鎮為目標,開展了壹系列文明創建活動。黃薇、錢窪村榮獲2010區級文明村光榮稱號。努力完善以養老、醫療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體系和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貧困家庭醫療救助、重度貧困殘疾人生活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全民享有基本醫療保險,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實現全覆蓋,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群眾生活困難、看病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召開計劃生育專題調度會,強化計劃生育重點指標落實,計劃生育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去年成功進入市區二類鎮行列;農村“清潔工程”順利推進,胡崗村獲得全市“綠色小康村”榮譽稱號;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2010獲得全區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圓滿完成,受到市區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