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漿糊的制作使用

漿糊的制作使用

壹、關於制糊用藥問題

用藥之目的是為了“去蠹”,此法由來已久。史料中所載,染紙以黃檗樹汁、雌黃,制糊以乳香、花椒,畫櫥內存放麝香或木瓜等,都是為了防蛀。制糊施以香料,不但防蛀,還可起防黴之效。而當今裝裱者,大都因嫌太麻煩而將制糊入藥的工序取消了,這種作法令人擔憂。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制作漿糊方法,在用藥上加少量的薰陸香和蜂蠟,效果也非常好。這種漿糊因其色呈半透明狀,故很適宜托裱畫心或鑲補之用。”制作漿糊加蜂蠟的說法實屬欠妥,而且蜂蠟也無法與漿糊相融合。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淠國公家背書畫入少蠟,要在密潤,此法得宜。”這裏 “入少蠟”絕非將蜂蠟加入漿糊中,而是采用壹種叫“硬黃”的紙來覆背。因“硬黃”是以黃檗汁和蜂蠟塗染加工而成,以含有蜂蠟的“硬黃”“背書畫”,可使裱件更加“密潤”。後來此法又演化為擦蠟砑光的工序,其目的同樣是使裱件更加“密潤”,卷舒自如而不磨損畫面。

二、關於制糊用礬問題

在澱粉水中施礬的目的是促使澱粉更好地沈澱。制糊時加礬並非為了防腐,其目的有三:壹是采用加礬的漿糊托染綾絹可防止退色;二是采用加礬的漿糊托心可固定書畫的墨色;三是采用加礬的漿糊鑲活可避免鑲縫開綻。筆者認為,不論裝裱新書畫還是揭裱或修復古舊書畫,都應慎重用礬。如果用礬過多,就會使裱件礬化,增加了裱件的脆硬度,還給日後的揭裱造成了難度,於書畫的長期傳世極為不利。

三、關於制糊的生熟問題

制糊偏生者粘度強,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其中偏生者易腐,偏熟者不易腐確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強,偏熟者粘度低的觀點則有失偏頗。實則漿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強,而偏生者則相反。不排除在天氣低溫時節,制作過熟、過稠的漿糊經冷卻後猶如熟蛋青壹般,但不意味著這樣的漿糊就失去了應有的粘度,關鍵在於如何調制。關於漿糊的生熟問題,拙著《書畫裝裱藝術》壹書中曾有闡述:“沖制漿糊要十分註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沖得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並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調配,影響使用;如果沖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發酵,同樣影響使用。沖制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裏,漿糊應沖得稍熟壹點,因較稀和火候較欠的漿糊更容易發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漿糊可沖得稍稀壹些,火候稍欠壹些,才便於使用。”

四、關於漿糊的存放時間問題

剛制作的漿糊不能馬上使用,這是業內的常識。但究竟存放多少時間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壹月之前。” 當今著述中也都強調制糊壹個星期後方可使用。筆者認為這僅是理論上的概念。如果在高溫季節(包括春末和秋初)所制作的漿糊,縱是天天換水浸泡,七天以後也難免不發酵變質,更談不上存放十日或壹個月了。實踐證明,漿糊制作後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對裱件的質量並無大礙 。

漿糊的包裝可以比較隨便,但如用瓶包裝,為便利用戶起見,每瓶附上壹支用塑料或細竹作管的塗抹筆直更佳。制漿糊如能依據科學方法,可使它不易幹燥,不易發臭發黴。制作香糊,就是在原料中加入甘油,使之保持濕潤;加入明礬及液體石碳酸,用以殺菌、防止腐變。其粘性好又經久不壞、氣味芳香、應用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