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文學的筆記,要詳細的,包括名詞解釋

古代文學的筆記,要詳細的,包括名詞解釋

第壹章 上古文學

壹、基本知識

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壹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2、《周易》:先秦時的壹部蔔筮書。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約成於西周初年。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壹些情況,保存了壹些具有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於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3、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壹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象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是原始文學的壹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4、《山海經》:壹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於戰國時,秦漢時又有增補。***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彈歌》、《伊耆氏蠟辭》、《神北行》、《侯人歌》、《周易。歸妹。上六》爻辭、《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

2、閱讀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蔔辭通纂》375、《後羿射日》、《誇父逐日》、《黃帝殺蚩尤》、《刑天斷首》、《***工觸山》。

三、思考與練習

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壹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典型。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蔔辭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蠟辭》是其代表。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四為婚戀歌謠,壹般都表現出粗獷、野蠻的特點,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戰爭歌謠,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繪聲繪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聽到了古老的殺伐聲,看到了上古戰爭的禮儀、部族成員奮勇作戰的身影及失敗的悲哀和勝利的歡欣。

1、簡述我國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我國上古歌謠在藝術特征有四:壹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二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簡單、語言簡樸、節奏流暢。四是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

2、神話產生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神話的產生,首先與遠古時代生產力和認識水平低下有關。先民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世界和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及變化,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其次,與上古先民解釋自然、抗爭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強烈渴望有關。這種渴望,促使先民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及問題進行思考,並力圖對它們作出自己的解釋與描述。再次,與先民們的原始宇宙觀和原始思維有關。原始先民相信萬物有靈,其思維也以此為核心內容,以人與自然互滲為原則,以直觀感性、充滿情感和富於想象力為特點。因而在神話中,壹切自然現象和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賦予以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

3、我國神話保存的情況如何?

參考答案:我國神話沒有得到完整系統的記錄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壹部分。現壹般所說的神話主要指唐宋以前漢族經籍所記載的古代神話。這些典籍主要有《詩經》、《莊子》、《韓非子》、《山海經》、《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風俗通義》、《三五歷記》、《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話較多,尤以《山海經》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話的原貌。我國神話之所以流傳下來很少、很零碎,原因大體有三:壹是我國文字繁難,記錄不便;二是由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崇尚實用,罷黜玄想,不語怪力亂神和遠古的荒唐之說;三是由於神話演變過程中的歷史化、文學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4、我國神話有哪些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現存我國神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壹是探索天地創始、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開辟神話,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媧神話。二是以風、雷、鳥、獸、草、木等為描述對象的自然神話,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較有名的如《鯀禹治水》和《後羿射日》。前者歌頌了治水英雄鯀禹父子,後者歌頌的是征服旱災的英雄後羿。四是關於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傳奇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願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於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如驩頭、吐絲女、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

5、我國神話的基本特色是什麽?

參考答案: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第壹,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先民同大自然鬥爭的具體情形,也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鬥爭的真實面貌。第二,將人神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表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的熱烈的憧憬,表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品格。在藝術方面,我國上古神話首先表現出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術思維特征。其次,我國上古神話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並不直接、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在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真理、富於理想、意誌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基礎上,形成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再次,我國上古神話成功運用了後世所說的幻想、想象和誇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其四,我國上古神話體現了悲劇美與崇高美的統壹。

第二章 《詩經》

壹、基本知識

1、《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註,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二、主要作家、作品

1、 精讀作品

《關雎》、《蒹葭》、《氓》、《七月》、《東山》、《載馳》、《伐檀》、《碩鼠》

2、 閱讀作品

《靜女》、《君子於役》、《將仲子》、《無衣》、《采薇》、《黍離》、《生民》

三、思考與練習

1、 舉例談談《詩經》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壹是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占全書的三分之壹,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贊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淩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谷風》、《將仲子》、《氓》等。二是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贊頌農業成就,誇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獲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三是關於戰爭和徭役的征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沈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淒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於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四是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五是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於《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還有壹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六是周民族的史詩。《大雅》裏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2、 談談《詩經》的藝術成就。

參考答案:《詩經》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壹,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從各個方面主要描寫了我國西周數百年的社會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直接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喜愛和憎恨、痛苦和希望。這些詩歌,不僅主題和題材廣泛多樣、真實深刻,同時還以驚人的藝術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壹些本質矛盾。其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壹種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記述了農奴壹年的勞動過程。比,即比喻或比擬。《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這些比喻,都能緊扣詩中的情、事、景,十分貼切。興,就是托物起興,先用他物起頭,然後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興句多在壹首詩的開頭,或起協調韻律的作用,或起創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聯想、比擬的作用。《詩經》常常將三種手法結合運用。其三,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復沓的章法又叫重章疊句,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復吟唱。其作用在於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增強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具體的字詞的更換中,或用遞增法,或用遞減法等,總是曲盡其妙,如《王風?采葛》。《詩經》的句式雖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詩的90%以尚。其四,豐富、生動、簡練、形象的語言。《詩經》大約使用了近三千單字,其中有名詞、動詞,也有形容詞,豐富多采、生動準確地表現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征。如表示動植物的名詞有373種,讀之可使人博物多識。此外,《詩經》中還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及雙聲字、重疊字、疊韻字,寫景狀物,擬形傳聲,細致傳神,使詩歌富於形象美和音韻美,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

3、簡述《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答案:《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密切關註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後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誌、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遊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遊的《蔔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於其賦的手法,對後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後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後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壹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第三章先秦歷史散文

壹、基本知識

1、今古文《尚書》:漢代,《尚書》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漢文帝時晁錯根據伏勝記誦所整理的28篇《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曲阜孔壁中又發現壹種用戰國古文字寫成的本子,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此書到西晉末因戰亂丟失。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經唐宋明清以來學者考證,實為偽書。

2、春秋三傳: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三部書的合稱。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左傳》中的《鄭伯克段於鄢》、《曹劌論戰》、《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

2、閱讀作品

《尚書》中的《無逸》、《左傳》中的《晉公子重耳出亡》、《晉楚城濮之戰》、《國語》中的《驪姬譖殺太子申生》、《戰國策》中的《蘇秦以連橫說秦》、《燕昭王求士》。

三、思考與練習

1、談談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

參考答案: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采。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後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采取國別體,吸取《左傳》、《國語》的創作技巧並加以發展,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總的趨勢是,由簡到繁,由質而文,由片斷的文辭到較詳細生動的記言、記事、寫人。現存先秦的幾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都帶有極強的文學特色,大都註意將神話、傳說滲入史籍,使歷史事件故事化,註重描寫與人物特征刻劃,使歷史人物形象化,對事件進行褒貶評價,記事記言聲情並茂。

2、簡述《春秋》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1)《春秋》的編訂,有總結歷史經驗、為執政者提供借鑒的目的。它強調天下壹統、社會穩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統地位,反對諸侯僭禮越位與兼並戰爭。(2)它是壹部自成體系的書,按事件順序記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3)它的語言簡煉含蓄,準確謹嚴,選詞煉句,十分仔細,壹字之中常“寓褒貶,別善惡”,被後世尊為具有“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3、簡述《左傳》的進步思想傾向。

參考答案:《左傳》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1)贊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2)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地頻繁戰爭;(3)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但也有壹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思想,這是其歷史局限。

4、舉例說明《左傳》的文學成就。

參考答案:《左傳》的文學成就很高,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其敘述復雜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註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等二十余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如僖公二十三年,寫重耳出亡。其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壹主題,側重寫戰爭的背景、戰前準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來描寫,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復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抵如此。其次,是《左傳》的寫人藝術。《左傳》所寫人物眾多,既有王侯將相,也有商賈、倡優、役人、盜賊、俠勇等,範圍較《尚書》、《春秋》遠遠擴大。對同壹類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們的鮮明個性。如子產和晏嬰同是開明的政治家,子產果敢明斷,晏嬰幽默機警。對同壹個人,有時註意到其前後性格的發展變化,如晉公子重耳由貪圖享受、胸無大誌到雄才大略壹代霸主的變化。在刻劃人物方面,作者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或在矛盾沖突中揭示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征,或通過補敘情節表現人物性格,或以對比設法刻劃人物,或以細節描寫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見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曹劌論戰”中對曹劌政治遠見和足智沈著性格的刻劃。再次,《左傳》的語言,簡煉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各得其妙。

5、簡述《戰國策》的思想內容。

參考答案:《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得鬥爭及其有關謀議或說辭。在對列國統治集團間那些權謀、譎詐、角逐、戰爭、殘殺活動的記述中,揭露和批判統治者的腐敗與殘忍,也表現了作者對權謀的推崇。在對諸國頻繁的戰爭、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層百姓的苦難。此外,還記載了許多政治開明、堅持正義、反抗強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跡,表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貴士傾向及對勇敢、正義和進步意識的歌頌,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公開宣揚追求“勢位富貴”的人生觀。

6、簡論《戰國策》的藝術特點。

參考答案:《戰國策》的藝術特點首先表現在長於說辭。其文多為策士遊說之辭,善於權衡利弊,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個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諫;或以小喻大,由遠而近,因情入理,發人深思;或策士平視,互相駁難,唇槍舌劍,鋒芒畢露,氣勢淩厲。對象不同,說諫有異,風格多變。其次是善於寫人。它所寫人物涉及面超過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現的人物以謀臣策士為主,刻劃非常成功,或表現血氣方剛,或表現老謀深算,或奇異常人,或重恩怨報施等,大都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經歷。其刻劃人物的突出特點是,善於把寫人敘事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或以人物性格發展為中心,組織情節,安排結構,寫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動事跡,如“齊人有馮諼者”對馮諼的刻劃;或以事件為中心,穿插人物,推動情節,在完整的事件發展敘述中,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寫燕丹養士謀刺秦王壹事。其刻劃人物的手法也靈活多樣,有時以語言談吐,有時用動作行事,有時放在復雜矛盾糾葛中,有時在具體的場面描寫中,有時通過對比、映襯,有時通過心理自白,靈活多變,運筆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運用綜合手法來刻劃的。再次是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和寓言故事。文中熟練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比喻、鋪陳、誇張等修辭手法,從而使其文辭彩絢爛,聲調鏗鏘,感情充沛,富於氣勢,活潑生動,委婉入情。最值得註意的是其對鋪陳和誇張的運用,直接影響了漢賦及漢代政論文。至於《戰國策》中的寓言,亦豐富多彩,或為動物寓言,或為社會寓言,或為歷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等,寫來生動形象,言短意長,文學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