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
《水滸傳》亦中國古代四大小說名著之壹,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壹、明清兩代
明末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
李漁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但他本人對宋江的評價非常低,在他的批註本裏,處處可見對宋江的貶損。後來有人把“四大奇書”,加上《紅樓夢》、《儒林外史》合稱為“六大奇書”。
民間流傳壹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向往打打殺殺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過分反叛,脫離現實;
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演義》,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鉤心鬥角,作為應該安分守約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二、現代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壹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壹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壹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出歷史悲劇;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
正面觀點壹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毛澤東在1975年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壹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壹派反對那壹派的鬥爭。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壹場“評《水滸》運動”。當時有官方觀點認為,《水滸傳》是壹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壹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
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
擴展資料:
壹、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壹,六才子書之壹。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
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壹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壹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聖嘆刪修為七十回本。
二、後世影響
1、社會影響
《水滸傳》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
壹批批義軍將《水滸傳》作為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鬥爭的大旗。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從萬歷十四年(1586)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對於造反者的影響。
特別是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水滸英雄的口號已被廣泛地寫在農民軍的義旗之上,許多義軍首領襲用了《水滸傳》的人名或諢號,成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壹種奇觀。
後來清代義軍打著《水滸傳》旗號的也屢見不鮮,太平天國、天地會、小刀會、義和團等無不受到《水滸傳》的影響。這在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沒有壹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的。?
2、文學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
它作為壹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壹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
但它比之《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作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會、日常瑣事和平凡的人物,註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流動性,並純熟地使用了白話,多方面地推進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