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解釋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各種學術流派
例子王西彥《古屋》第五部:“我們決不拘泥統屬,我們只以會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諸子”,是指這壹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
“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壹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等。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壹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壹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壹國或壹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壹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壹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註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壹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
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
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
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