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把握
這是壹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錄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中。這本集子裏全是關於他童年的文章。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這篇文章包括兩個部分,展現了作者從童年遊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從白草花園的生活開始,指出它曾經是“我的天堂”。為什麽叫“我的天堂”?“不用說了...不用說...只是……”這句話囊括了孩子眼中所有的無限利益。油蠅、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等。,這些看似索然無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眼裏卻充滿了生命力,更何況那些在普通人眼裏有著無限趣味的東西。雖然這麽有意思,但是有壹個地方沒人敢去。這是什麽?這是長草生長的地方。為什麽?“因為據說這個花園裏有壹條紅色的大蛇。”然後,作者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大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雖然故事本身有點恐怖和令人擔憂,但它強烈地吸引了孩子們,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並為香草園增添了壹點神秘感。白草花園的冬天怎麽樣?“冬天的草園無味;下雪的時候就不壹樣了。”於是作者又想到了在雪地裏抓鳥,那種快樂,那種興趣,就在其中。這就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天堂》來寫,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慢慢的,我長大了,家裏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天堂。在這裏,作者用了壹段過渡期,巧妙地將自己在百草園的生活過渡到了和丈夫的求學生涯。
文章接著寫我在三潭印月的學習生活。魯迅曾在三潭映月中生活了七年。他還記得當年三潭映月的陳設,對老師的好,對老師的尊重,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人生的深情。在這壹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某些方面。就王老師而言,壹是學識淵博,但拒絕回答“奇怪”之類的問題;第二,教學認真,教學內容不斷增加,閱讀很投入,但不太限制,基本不懲罰學生。就學生而言,壹是佩服老師的博學,喜歡提問,願意學習新的東西;二是有可能就出去玩,尋找讀書之外的樂趣;三是在老師專心讀書的時候,在座位上玩遊戲,畫畫。從這些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嚴格,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大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風景很精彩。第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石井柵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這口井已經使用多年;我知道它是“光滑”的,因為魯迅童年時曾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僅是因為它比其他昆蟲更胖,還反映了孩子們的特殊感受。突然叫天子“直入雲霄”,既形容了這只鳥的聰明和輕盈,也表現了小孩子的羨慕。至於寫油蠅的“低吟”和蟋蟀的“彈琴”,那是小孩子特有的感覺。二、形、聲、色、味,春夏秋景皆有。菜床的“綠”,桑葚的“紫”,菜花和蜜蜂的“黃”是顏色,“胖”、“高”、“臃腫”是形狀,都是視覺上的寫法。蟬的“唱”和蟋蟀的“彈”是靠聽覺寫成的;覆盆子《酸酸甜甜》寫的是口感:這個真的很豐富多彩,很有意思。其實包括了春夏秋的景色。桑葚和花椰菜在晚春,蟬在仲夏歌唱,蟋蟀在秋天鳴叫。這和下面寫的《冬天的草園》結合在壹起,構成了壹幅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之精妙。第三,條理清晰,有條理。用兩句“不用說……”寫出整個百草園,再寫出局部的“泥墻區”,這是個序列。第壹個《不用說》從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用說》從高到低寫動物,這是另外壹個順序。整體從植物寫到動物,部分從動物寫到植物,這是另外壹個順序。這些序列共同作用,使景物不僅井然有序,而且生動多彩。
這篇文章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的根,與成仙有關;傳說中的紅練蛇,聯想到大母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閏土之父寫捕鳥的時候提到;而學生的閱讀是他在談閱讀時提到的。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具有開放性、趣味性和緊密性,服務於表演中心,使文章更加生動多彩。
二、問題研究
1.《百草園》和《三潭印月》兩部是什麽關系?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問題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壹種觀點認為,這兩個部分是相反的。與三潭映月的無聊陳腐的生活相比,白草園的自由快樂的生活是多麽適合兒童的心理,表現了他們廣泛的生活樂趣,又是如何阻礙了他們的身心發展,表現了他們的厭惡。另壹種觀點認為,兩部是以關系為襯托,以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來襯托三潭映月的枯燥生活,以此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孩子的羈絆和傷害。還有壹種觀點認為兩部分和諧統壹,貫穿全文,甜蜜幸福的回憶,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還有壹種天真頑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魅力所在。
對這篇文章結構的不同理解,其實是對文章主題的不同理解。對文章主題的不同理解是可以允許的,只要合理。
2.為什麽要寫美麗的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紅練蛇無關,但作者與之有關聯。對於為什麽要寫這個內容,壹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是大母的迷信,有人說是以德制惡的欲望,有人說是說明百草園裏有惡毒的東西。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不同的觀點放在壹邊,讓學生思考:魯迅小時候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嗎?妳在哪裏看到的?這種聯想是否有助於作者解釋白草花園是“我的天堂”?最後,讓同學們明白,不管別人怎麽爭論,都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讓我吸取了壹些教訓,領悟了壹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魯迅小時候對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位先生是什麽態度?
我主要是佩服王老師,對他的淵博的知識深信不疑。同時我也很愛他,因為雖然學生們很調皮,很愛玩,但是王老師很少懲罰他們,通常只是盯著他們看。
實踐說明
按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該題目要求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壹些技巧和步驟。首先是閱讀題目,看題目能提供什麽信息給我們閱讀;然後,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後,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受。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妳從這個話題中得到了什麽信息?
“從...去……”意味著這篇文章由兩部分組成,它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首尾句和中間過渡段。
從開頭的“我家後面有個大花園”到中間的“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東去》到文末“這東西早就沒了”是寫三潭映月的部分;中間“不知道家裏人為什麽送我去圖書館”是兩部分的過渡。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兩部分放在壹起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以下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和快樂來襯托三潭映月的平淡,揭露和批判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②將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潭印月的平淡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享受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也對限制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不滿。
(3)通過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回憶,表現了作者童年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個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和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由於課文的復雜性,初壹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只要妳明白了,妳就達到了妳的目的。
這三種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學生無論贊同哪種說法,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第壹個論點是基於魯迅不止壹篇文章對陳腐的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這種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甚至在這篇文章中,我寫道,私立學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第二種說法是對第壹種說法的修正,比第壹種說法更合理。第三種說法,現在的人最容易接受,似乎也最有道理。原因請參考“相關信息”。
第二,試著理解下面的文字,並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文章的語義重點。
1.不用說,綠色的菜地,光滑的石井柵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紫色的桑葚;不用說,知了在樹葉中歌唱,胖黃蜂蹲在菜花上,對天子(百靈鳥)的迅捷呼喚,突然從草叢中沖向天空。就在短短的泥墻周圍,有著無限的趣味。
(“不用說了...不用說...只是……”)哪個內容是重點?請抄壹段。)
“單頁”之後的內容是作者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也許是因為磚頭被扔到了梁家的隔墻上,也許是因為他跳下了石井柵欄,...
我知道我被送到私立學校的原因嗎?妳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自己被送進私立學校的原因,因為當我談到原因時,我會用“可能”來表達我的猜測。
第三,下面這段話連續使用了壹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在雪地裏抓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壹段,或者描述玩壹個遊戲的過程,或者描述螞蟻搬家的過程,盡量用壹系列動詞。
掃去壹片積雪,露出地面,用壹根短棍支起壹個大竹簾,底下撒些谷殼,棍上系壹根長繩。人們遠遠地拿著它,看著鳥兒下來啄食。當他們到達竹簾的底部時,他們拉動繩子並蓋上竹簾。
這個題目是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練習,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這篇文章中動詞的準確用法的基礎上,學會用壹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壹個遊戲。可以使用題目中提到的遊戲,也可以自己選擇遊戲。
教學建議
壹、教師可以在課前簡單介紹魯迅的生平,結合魯迅的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引入對課文的分析,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篇文章的教導,還可以從壹組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收於《晨花夕拾》)中推導出來。讓學生想壹想:這篇文章中的生活經歷可能對魯迅的童年成長產生什麽影響?
二是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於教學的課時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關系,更加註重教學難點的處理。描寫三潭映月的部分是教學中的難點。難點有兩個:壹個是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難度,壹個是壹些難懂的單詞。關於內容,主要是壹些意見分歧。只要是基於文本本身,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理解。
第三,這篇文章的景物極其精美,學生不壹定能學會所有的筆法。但風景寫作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如把握事物的特點,有壹個適當的順序,要引導學生去掌握。此外,“這種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情景,而情感是兒童心理的情感”(李語)。學生從語言的角度理解課文中的景物和抒情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做人的危險”這幾個字是作者當時故意諷刺的,只是比較含蓄,學生很難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這幾個句子沒必要過多解釋。
相關數據
先小介紹壹下《朝花夕拾》(魯迅)
我常常想在迷茫中尋找壹點清閑,但真的不容易。眼前,就是這麽離奇,心裏就是這麽雜。當壹個人只有回憶的時候,他的生活大概永遠是枯燥的,但有時候他沒有回憶。中國的文章是標準的,世界還是螺旋的。前幾天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我想起了四個月前離開廈大。聽到頭頂上飛機吱吱喳喳的聲音,我想起了壹年前飛機每天在北京上空盤旋的情景。當時我也寫過壹篇短文,叫《壹覺》。現在,連這點“睡眠”都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真的很早就熱了,夕陽從西窗進入,逼得人們只能勉強穿上壹件薄外套。書桌上的壹盆“水樹枝”是我從未見過的東西:它只是壹段樹,它的枝葉只要浸在水裏就很可愛。看綠葉,編輯舊稿,終於有所作為。做這種事真的是生壹天死壹年,可以驅熱。
前天,《野草》被剪輯了。這壹次,輪到在芒園舊事重提,我也替他改了名字:夜來香。帶露珠的花就好多了,可是我不會。就算是我現在腦子裏的光怪陸離,我也無法讓他瞬間變成光怪陸離的雜文。或者說,他擡頭看浮雲的時候,會在我眼前眨眼睛。
曾經,我多次回憶起小時候在家鄉吃過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冬瓜。這些都是極其美味的;曾經是讓我想家的誘惑。後來久別的我嘗到了,也就這樣了;只是在記憶裏,還有舊的意思。他們可能會騙我壹輩子,讓我壹直回頭。
這十條是憑記憶抄的,可能和實際內容有些出入,但我現在只記得這些。風格大概很亂,因為寫了九個月還是退學了。環境也不壹樣:前兩篇寫在北京公寓東墻下;其中三個是在位移,地方是醫院和木匠的房間;後五篇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已被學者推出群。
1927年5月1日,魯迅在廣州白雲大廈寫作。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版)
第二,關於三潭映月
三潭印月是魯迅先生童年讀書的地方。他在這裏上學,12歲。次年秋後,由於祖父入獄,年幼的魯迅離家到紹興農村——皇甫莊、小高埠避難,學業因此中斷。1894夏天回家,依然回到三潭映月。所以直到1898左右,我才離開,去南京艦艇學院學習了六年...
這裏的壹切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正如魯迅先生回憶的那樣:“穿過壹扇黑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三潭印月;牌匾下面是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老樹下的照片。”這塊匾和畫解放前丟了,解放後黨的幹部想盡辦法找回來。在那些日子裏,學習魯迅的學生在解放初期仍然活著,包括周美青、張湘瑤和王夫林。根據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潭映月恢復了原來的排列。房間裏,似乎是中國老式的客廳,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很陌生。學生座位11。魯迅的座位是靠北墻安排的。是壹張長方形的桌子,帶抽屜,桌子後面有壹把略低的椅子。這裏光線很暗,空氣看起來很潮濕。在他書桌的右角,還刻著壹寸見方的“造”字。刀法簡單直。是魯迅童年時期手工雕刻的極其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起源,據說有壹天,魯迅上學遲到,被老師罵了壹頓。他用刀刻出“早”這個方字來鞭策自己。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第三,關於私立學校
私塾是中國古代由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在傳播祖國文化、推動教育發展、培養啟蒙兒童、讓兒童學會理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私立學校的學生六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學生不必通過入學考試。壹般只需征得孔先生同意,在孔的牌位或聖像前肅立,向孔先生和孔先生磕頭或鞠躬,即可獲得入園資格。私立學校壹般規模較小,20多名學生,學生較少。民辦學校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教學水平沒有統壹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三百、壹百、壹千、壹千”的古代教材,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詩、女兒經、教子經和對孩子教育的指示,等等。學生進壹步閱讀四書五經和中國古代文學觀。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識字和書法,也非常重視學習詩歌和正確的寫作。
壹般來說,私立學校的教學時間可以分為“短學”和“長學”兩類,因為人們可以根據時間靈活掌握。短期教學稱為“短期學習”,通常為期壹至三個月。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要求學生以後會壹些字,會記賬,會寫對聯。“長學”每年農歷正月上半月開,到了冬月才開。它的“長”的意思是私塾的老師名氣大,教齡長。第二,學生學習時間長,內容多。
至於私立學校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教育階段,我們非常重視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強調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比如對蒙古族兒童的行為禮儀有嚴格具體的規定,如著裝、雙手交叉、鞠躬、走位、視聽等,這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王老師完全采用註射法。講座期間,王先生坐在極度危險的地方。學生們把書依次放在王先生的桌子上,然後站在壹邊,聽王先生轉圈哼歌。講座結束後,他們命令學生重復。然後學生們回到座位上大聲朗讀。學生必須背誦範老師要求朗讀的所有書籍。此外,體罰在私立學校盛行。遇到粗心或調皮的學生,王老師經常揪學生的臉和耳朵,打學生的手掌。
第四,對本文主題的不同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是什麽?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而言,壹種觀點認為,本文的主題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壹種觀點認為,並不是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認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脫離兒童實際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與陰郁、寒冷、枯燥、陳腐的三潭印月相比,世外桃源般的百草園生活是多麽適合孩子們的心理,展現了他們廣闊的人生樂趣;壹個是它是如何阻礙孩子身心發展的:宣揚封建毒素的古籍,如《論語》、《遊學瓊林》、《周易》、《尚書》等,難以理解,強迫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危害兒童身心發展。但是,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課堂,而是壹個能喚起孩子們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節課。
作者寫到這位私塾老先生時說:“我早聽說他是這個城市的壹位方正、淳樸、博學的人。”此為謠言,非作者觀點。作者的觀點貫穿了整個敘事:通過百草園與三潭印月的鮮明對比;通過教這位老先生閱讀有關生死的書籍,同時在課堂上享受枯燥文章的描述;尤其是寫學生如何按規矩先拜孔子後拜他,魯迅如何帶著求知和敬仰的欲望向他提出幼稚的問題,完全被回絕了...說明他是典型的體現孔孟之道的迂腐之士。但是作者並沒有把他寫得很激烈。他還對學生大喊大叫,怒目而視,怒喝不止,偶爾還會打尺子,下跪,但這些都不常用。作者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揭露了這位老先生。
這篇散文不僅景物細致,而且景物深情。風景是兒童的心理場景,情感是兒童的心理情感,讓讀者覺得這個場景是親切可愛的:它讓人愛文中的風景,愛場景中的情感,愛有著如此天真情懷的孩子,所以更痛恨奪走孩子“好風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對北京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十五篇的問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版)
薛埠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潭印月》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描寫所表達的主題,是對以孔孟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選自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成)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壹直被概括為:與三潭印月的枯燥生活相比,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生活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傷害。這壹概括源於許的《語文課魯迅作品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多年來壹直沿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
作者認為,這個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後半部分既不符合作品的現實,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初衷。這篇文章無意批評封建教育制度。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是《晨花夕拾》中的文章之壹(原標題《起死回生》第六部)。魯迅先生對《晨花夕拾全集》的出處和原意做了明確的解釋。他在《朝花小議》中說,這本散文集是他從北京到廈門期間寫的,在廣州編的。那時候,是魯迅壹生中最漂泊、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混亂中找到壹點閑暇”,魯迅只能回憶舊日美好的事物來消除當下的苦悶,找壹點閑暇,送壹點安慰。《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是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題詞。當時他“被文人排擠出群體”,不得不借這樣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壹個。其次,小銀還解釋說,這本文集的原書名是《追憶似水年華》,在編的時候,“我還把它的名字改成了:《夜來香》。這個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作文的實際內容。因為沮喪失望的魯迅常常回憶起童年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枝”,浸透了童年故鄉瓜果的鮮甜,有著可愛的葉子。所以魯迅把這篇優美的回憶散文比作壹群在晨光中綻放的花朵。接機來源於打賞和自慰,不是直接為了打架。可以說《朝花夕拾》是壹首童年生活的情歌,而不是向敵人扔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就是其中之壹,它的創作思路離不開《晨花》。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看不出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的描寫,並不能形成所謂的“比較”或“對比”。它們在敘事風格上是天衣無縫的、壹致的,不存在褒貶前者的問題。《百草園》對生活的描寫不用多說,是那麽的歡樂和天真。三潭印月的生活描寫並非如此。作者剛到圖書館時,對裏面的陳設充滿了新奇的感覺,比如“黑竹門”、“三潭印月”的大匾、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古樹下的畫面、沒有孔子牌位的祭孔和拜白先生的儀式。對於還是個孩子的魯迅來說,他充滿了不同於在百草園玩耍的新鮮感。如果說百草園是懷舊,那麽入三潭印月則讓他的好奇心進入了壹個新的世界。當然,“為什麽奇怪”之類的好奇,從王老師口中或書本上是無法回答的,但作者寫這些的時候,並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束縛,只是說“作為學生不應該問這些事。”並且認為王先生壹定知道,只是他不想說。然後,描述了閱讀生活中的樂趣。“中午學書法,晚上上課”,“我們開嗓讀壹會兒吧”,“大家都在嗡嗡叫”,“王老師自己讀”,而他在學習的時候,“總是面帶微笑,擡頭搖壹搖,彎腰曲背”。這些描寫也充滿了歡樂天真的風格,壹種回憶孩子唱歌和大人朗讀的樂趣,壹種來自老先生略顯迂腐的神態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中,給人壹種快樂滑稽的欣賞效果。妳怎麽能在這裏看到“無聊”的味道?哪裏有批判或貶損的風格?甚至在寫到尺子和跪作為封建師道的象征時,作者也用輕松的語氣寫道:“他有尺子,但不常用,他也有跪的規矩,但不常用。普通人只是瞪幾眼,大聲說:——‘念!’“連續兩個“不常見”和壹個“總但是”不足以體現作者對三潭映月的態度?至於寫三潭印月後面的小花園和在裏面玩耍的孩子們,寫偷偷摸摸玩紙盔甲和在課堂上畫畫,與寫白草花園裏的快樂生活沒有什麽不同。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在為自己在《三潭映月》中的繪畫成就而自豪,為這些畫的出售而後悔。在這遺憾中,難道我們不能也看到作者對《三潭印月》中生活的留戀和深情嗎?從上面提到的這些描寫的風格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潭印月》中封建教育對孩子的羈絆,有點跑題了。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看不到褒貶的色彩。這位大母親用她充滿愛心和感人的故事贏得了幼年魯迅的愛。王先生以其“方正、樸實、博學”的品格和對學生的寬容贏得了青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述王老師的:對學生很好,開始很嚴格,後來變好了。學生偷偷溜出園去玩不是不可以,但是人太多去的時間太長是不可能的。他不屑回答“為什麽奇怪”這種奇怪的問題,但他不會輕易懲罰學生。學生不聽的時候,“普通人就瞪幾眼”。他有點老秀才的迂腐,但並沒有給學生帶來什麽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所以,從作品中三潭映月先生的描寫,看不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全文的,是壹段甜蜜歡樂的回憶和壹顆天真頑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之美,魅力之所在。革命文藝家的作品,根據某種主觀需要,必然帶有“火藥味”的偏見,附加上對封建教育的憑空批判,把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割裂開來作為對比,不僅破壞了這部作品的整體和諧統壹,也破壞了它的詩意。所以《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主題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潭印月美好生活的回憶,來表現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對新鮮知識的追求,天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