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杭州西湖的歷史

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壹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壹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壹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壹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壹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壹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壹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裏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壹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壹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壹個天然湖泊演變成壹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壹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壹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壹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壹。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壹。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余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壹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裏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裏湖(又稱“裏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壹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鐘”。

但是“西照”與“曉鐘”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禦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壹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詞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範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壹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征集,靈隱寺等壹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壹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壹。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誌》、《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裏、林逋、徐誌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嶽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臺》、《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禦茶》等傳說。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