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第壹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岱廟保存的兩塊殘石,九個半篆字,是秦丞相李斯所寫,俗稱秦刻石,原立於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並吞天下後登泰山、遊東極的豐功偉績。
秦始皇在此築壇祭天,名曰“封”。然後下山,在山前的小山上設壇拜土,稱之為“禪”。封建時代,泰山閉關禪。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釋道在泰山的影響不容小覷,三教融合的局面隨處可見。道教是泰山最突出的文化現象,幾乎所有香火鼎盛的道觀在登山途中隨處可見。
儒教憑借國教的地位,早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就有了孔子的歷史性到來,歷代統治者對泰山崇拜得無以復加,才得以獲得與道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應劭的《泰山物語》是泰山專著的源頭,但其書早已失傳,僅在和《紀》等古籍中留下片段。據周瑩的統計,從泰山紀到1949,泰山專著* * 128。從《泰山物語》到明代,只有北宋劉綱的《泰山秦篆譜》有記載。到了明代,開始出現大量的泰山專著,多達三十余種* *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記》和查誌龍《戴史》。
有關泰山的專著更為繁榮,有53種,使泰山文化的研究處於鼎盛時期。其中,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本世紀末,隨著中國大陸文化事業的復興,泰山研究開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學術日趨成熟,年輕壹代嶄露頭角;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泰山各個層次的學術話題都有所觸及。壹些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學術難點被壹壹克服(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禪定、宗教、石刻、文獻的討論,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洪門迷石的討論,在學術界影響較深),新方法、新史料層出不窮,泰山學術影響力明顯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