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語句翻譯時要註意什麽

文言文語句翻譯時要註意什麽

1. 古文翻譯時應註意哪些問題

我覺得文言文翻譯要註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壹看是不是補充上了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和賓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壹般多省略“於”)、省略動詞和介詞賓語等。大家做翻譯題時,壹定註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就句意不清、文意不通。

二是要註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判斷句、變式句、被動句、省咯句、固定句等),特別是變式句,主要有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準確翻譯,否則譯文時就易犯不合邏輯等語病,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三要註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好些實詞可以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形容詞作名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四要抓住關鍵詞(壹般以多義詞為主),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壹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選義。

以上四個方面可以歸結為補省略、調語序、看活用、悟多義。

2. 翻譯文言文要註意些什麽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壹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壹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壹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壹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壹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壹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註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壹定註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註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註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壹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註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3. 翻譯 知識講解 怎樣翻譯古文,在翻譯時要註意什麽(

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壹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麽”.“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壹)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壹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 例2:“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壹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妳的差役,恢復妳的賦稅,那麽怎麽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壹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

4. 語文中的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註意那幾點才能翻譯好,請各位來自五

翻譯的要求:

1、信: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2、達: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註:第三條在中學階段壹般不作要求。

翻譯原則:

1、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壹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

2、字字落實(壹壹對應):每壹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

翻譯考查點:

1、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

2、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文言特殊句式;

4、語氣與修辭。

翻譯方法: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

1、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或介詞等。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等。

2、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3、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2)後置定語前移。

(3)前置賓語後移。

(4)介賓短語前移。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5、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對於壹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6、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壹四海的雄心。”

7、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翻譯方法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希望對妳有幫助!!

5. 文言文翻譯常最常用的幾點技巧

文言文翻譯常最常用的幾點技巧是:(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壹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壹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準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壹是特殊句式,壹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壹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壹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

6. 怎樣準確翻譯文言文語句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壹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壹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壹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壹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壹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壹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註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壹定註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註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註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壹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註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7. 學文言文要註意什麽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