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時期,“教育部長”杜說,考試用簡體字(中國大陸的)肯定會扣分,但常用的民間字可以用,比如寫“臺”或“體”不扣分。
教育部會整理出壹份俗字清單,給老師和學生打分參考,但還是鼓勵使用正體字。臺灣省大部分老師也認同這種做法,這也是大部分閱卷老師用過的標準。
大多數人會在非正式場合和手寫(如筆記)中使用常規的簡體漢字。比如把“Ti”寫成“Ti”,把“Yi”寫成“Yi”。
臺灣省也有少數人使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來書寫,但是他們很少使用,因為壹般的臺灣人看不懂。從簡單到復雜(“於”與“於”,“於”與“於”,“勉”與“勉”等。)只在少數不易混淆的情況下使用,比如商店速記。
擴展數據
漢字輸入:電腦輸入簡體字和繁體字的速度差不多。專業人士(如吳彼、倉頡)使用的字體輸入法最高速度可達每分鐘近300字。
但大多數人使用音標輸入法,中國大陸壹般選擇漢語拼音,臺灣省人壹般選擇音標進行輸入。如果用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等。)對於輸入,可以少學壹套鍵盤排列方法。
復雜與簡化之間的轉換:傳統用戶可以通過猜測閱讀簡化的文章,無需復雜與簡化之間的轉換;隨著信息時代信息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簡體字用戶可以無障礙地閱讀繁體字。
簡化字和繁體字是壹壹對應的,但也有少數壹對多的簡化字(約240個簡化字)和壹對多的簡化字(約10個繁體字) (現代漢語常用漢字表收錄了7000個漢字)。
在這種壹對多的情況下,轉換軟件的處理方法是在軟件中存儲盡可能多的單詞(通常帶有添加新單詞的功能),然後根據單詞選擇不同的單詞。
三地術語不同:由於三地科技發展不同,新詞也不同,如“打印機”或“打印機”、“激光”或“激光”。其實這不屬於漢字轉換的問題,只是不同地方用的術語不壹樣。然而,計算機用戶經常希望處理本地術語的差異,並同時轉換它們。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簡體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