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翼壹詞出現在先秦時期。李周官純大師說,大師“教六首詩:嶽峰、樂府、樂筆、樂興、樂雅、宋嶽”,這是《詩經》中的壹種表現手法。即如朱所言,“施者將陳奇之真”(《詩傳》卷壹)。後來的賦文學也主要運用這種手法,並且發展得比較充分。作為賦的壹種文體,最早的是荀子的賦篇,也就是最早的賦篇。總的來說,賦源於古詩,以楚辭為基礎,形成並興盛於漢代。班固曰:“贈者亦古詩詞流。”(《雙城賦·序》)又說:“大學者孫青,楚臣屈原,皆在遠離憂國之時諷刺之,鹹有古詩之意。”(《漢書·藝文誌》)班固把荀子的賦篇和屈原的作品都視為賦,認為它們源於詩。劉勰說:“賦才者,為詩人所令,亦引申於、楚辭。”(文心雕龍全賦)對漢賦形成影響最大的是楚辭,因為楚人入主中原帶來了楚辭,其次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和先秦散文的風格表達。總之,漢賦吸收和整合了各種文學因素,形成了獨特的詩與散文相結合的文學形式。
二,漢賦的概念
漢賦:賦是漢代壹種新的獨特的文體。它是詩與散文相結合的文學形式,是詩的散文,是散文的詩化。賦既有詩歌講究押韻、形式有序的特點,又有散文句式自由、沒有嚴格格律限制的特點。它兼有詩歌和散文的表現功能,是兩者的綜合文體。賦源於古詩,以楚辭為基礎,形成並興盛於漢代。漢賦是漢代賦文學的總稱,包括騷賦、漢大賦和付曉(抒情付曉),但典型的漢賦是大賦。
騷體賦:騷體賦是指模仿屈原的楚辭作品如《離騷》而寫的壹種賦。在內容上,這類賦以詠物抒情為主,接近離騷的意境。它在形式上也接近楚辭,經常使用帶有“Xi”字樣的句子。比如賈誼的吊屈原賦和侍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苦命人賦。
漢賦:大賦是漢賦的典型形式。《大賦》篇幅長,結構宏大,多采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壹般由前言、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韻與散文相互交替,散文的成分更多。在內容上,主要是寫東西,目的是“擦亮紅葉”(班固《兩都序》),也有諷喻的建議。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傳布、鋪陳的手法,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用極其貧乏的手法描寫事物,表現出疏密、細致、瑰麗的風格特征。梅城的《七發》標誌著漢大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子胥賦》和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符曉:《符曉》形式簡短,押韻多,句式多樣。有的通篇用四個字,有的同時用四六個字。在內容上,符曉重在抒胸臆,或托物抒懷,或詠物抒情,也有現實主義的作品。在藝術上,它繼承了大福的編曲,但語言比韓大福簡單得多,技法細膩靈活,風格多樣,有的優美自然,有的激情澎湃。漢末的抒情詩也趨於詩化。張衡的歸田賦、趙翼的疾惡刺世賦、蔡邕的記敘遊賦、米芾的鸚鵡賦都是名篇。
三、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
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從西漢開國到漢武帝初年,是漢賦的形成期。這壹時期的辭賦呈現出從楚辭到漢賦的過渡形態,最終確立了漢賦的新形式。代表作家有賈誼、梅城。梅城的《七發》標誌著新體賦的正式形成。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初年到東漢中期,是漢賦的全盛時期。這壹時期,新體賦即漢達賦的創作成為主流,達到了完全成熟和極度繁榮的狀態。漢武帝和宣帝時期是漢賦創作的全盛時期,自西漢末年以來,創作上出現了模擬的風氣。形成了“勵各種諷刺,潤物細無聲”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劉勰《文心雕龍釋賦》)。代表作家是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楊雄、班固。
第三階段,東漢中期到東漢末年,是漢賦的過渡時期。這壹時期漢賦創作趨於衰落,帶來了抒情賦創作的興起。張衡開風氣之先,趙翼、蔡邕、米芾緊隨其後。
第二節賈誼與梅成
第壹,賈誼
1.賈誼是漢初著名的辭賦家。據《漢書·文藝誌》記載,賦有七篇,今有《吊屈原賦》、《捕鳥賦》、《幹雲賦》三篇。
2.賈誼辭賦的特色;
賈誼的賦作繼承了屈原楚辭的創作精神。劉熙載《簡毅賦簡》說:“屈子之賦,賈生得其質。”是漢初騷體賦的典型代表。賈誼的賦作品繼承了《離騷》中的諷刺與憤懣精神,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和深沈強烈的感情。比如《悼念屈傅園》就是通過悼念屈原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悶。伏在鴕鳥上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感受。在藝術表現上,也繼承了《離騷》中比興的傳統,風格接近楚辭。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楚辭的形式,帶有“Xi”二字的句子也很常用,句式工整多變。賈誼是散文大師,他的散文也趨向於“散文化”(王士禎《易顏淵言》卷二)。但總的來說,賈誼仍在繼承楚辭的藝術精神,進行摹仿創作。
二、梅城
梅成是漢初重要的詞人和散文家。他以創作辭賦而聞名。《漢書·文藝》記載他有九篇賦。今存三篇,即屠園賦、忘憂亭賦和(前兩篇有爭議)及七毛。其中,七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結構、豐富的修辭、層次和描寫、主客問答的文體,奠定了韓大夫的基本寫作模式。劉勰說:“梅成艷麗,初產七毛,滿篇美言,氣勢恢宏。”(《文心雕龍·隨筆》)已經指出了它的“充滿文字”和“誇誇其談”的特點。七發對後世辭賦創作影響很大,模仿頻繁,形成了辭賦中的“七體”。七發標誌著漢代新體賦的正式形成。
【閱讀作品】
壹、賈誼的《吊屈傅園》
1.《悼屈原賦》是賈誼隨王太傅去長沙時路過響水悼念屈原而寫的散文詩。詩人通過向屈原致敬來表達自己的悲憤,抨擊美醜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現實。這首賦是漢初騷體賦的代表。
2.這是壹篇抒情散文,文字簡練,篇幅短小。這篇賦前有序,賦的結構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賦文,描寫了屈原所處的黑白顛倒、善惡不分的社會環境,揭示了造成屈原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第二部分是傅的“荀”言,即結語,分析屈原悲劇命運的原因。
3.這份禮物是想通過向屈原致敬來表達自己的憤世嫉俗、義憤填膺和抑郁之情。在寫作上,這部賦主要采用了敘述與議論並重的方法:主體主要以排比的方法描寫各種顛倒的社會現象,並適時發出感嘆和議論;《荀》部分主要是抱怨屈原不能遠離亂世保護自己。《全賦》無論是敘事還是議論,都熔鑄了作者的憤懣之情,抒情性極強。同時,這部賦繼承了楚辭比興的傳統,表現手法多為比喻和象征,形象生動,內涵豐富。此外,對比的方法也被用來使善惡倒置的社會現象更加鮮明。這部賦的句式,上半部以四言律詩為主,下半部以六言律詩為主,還使用了“Xi”壹詞。這部賦從藝術表現、技法乃至風格上都有模仿楚騷的跡象,反映了漢賦早期創作從楚辭到漢賦的過渡狀態。
二、賈誼的《賦論鳥》
1.《鳥賦》是賈誼流放長沙,師從長沙王時所作。《鴕鳥上賦》主要以道家思想談人生哲理,是壹部哲理賦。他表達了難以理解的天道人事的無窮變化,企圖以道家生死觀的哲學態度來放逐人生的苦悶,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2.《貓頭鷹賦》的藝術特色;
(1)貓頭鷹身上的符在形式上非常奇特,以人與鳥的對話為主線。這種形式明顯受到莊子寓言的影響,也開創了漢賦的問答體。
(2)《貓頭鷹賦》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抒發對人生憂患的思考,闡述人生哲理。在討論中,經常使用壹些恰當的比喻來增強討論的形象,感嘆語氣也經常用來加強討論的情感。
(3)鸮上賦的語言主要是表達哲理,所以顯得精煉而機警。形式上以工整的四字句為主,也有散文化傾向,體現了向漢賦的過渡。
三、梅成的《七毛》
1.《七毛》是梅成的代表作,也是韓大夫正式成型的標誌性作品。《七毛》假設楚王生病了,吳克去看望他。於是他用音樂、飲食、車馬、宴飲、狩獵、觀道、論道這七樣東西來激勵楚王。賦的主旨是說明聲色犬馬之樂,不如聖人的“妙言”,而是勸阻奢靡,啟發人們註重精神追求。
2.七毛的藝術成就。
(1)《七毛》綜合了前代文學的各種因素。《七發》體系宏大,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相互銜接,構成全篇。它在體系和描寫上受到了楚辭、《離騷》的宏大體系及其問答形式、《招魂》中帝王與五羊的問題、《招魂》與趙達的編排和描寫、縱橫家的修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戚發軔完成了韓大夫的奠基任務。
(2)七毛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善於描寫和描寫,寫山水,抒發情感和情緒,描寫細膩生動;善於鋪陳細節,誇張渲染,氣勢恢宏,辭藻華麗。劉勰說:“梅成艷麗,初產七毛,滿篇美言,氣勢恢宏。”(《文心雕龍·隨筆》)而且,《七發》中的人物及其對話都是虛構的,敘述和描寫也是虛構的。從這方面來說,更文藝壹些。在內容上,也從抒情為主轉變為敘事為主。
(3)七發的語言形式,壹方面吸收了楚辭的句式和“Xi”二字,另壹方面大量運用了散文句式,同時也運用了對偶句和排比句。與楚辭相比,減少了詩歌的成分,而增加了散文的成分。它是詩與散文的結合,是詩的散文,是散文的詩化。在體系和藝術手法上,《七發》為韓大夫後來的創作樹立了榜樣。
第三節司馬相如
1.司馬相如是漢代最著名的賦家。《漢授藝術史》和《文學》中記載的他的賦有29篇,現存6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虛賦》和《上福臨》,這是漢代新體賦的典型作品。此外還有成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由於他的創作,奠定了他在漢代文學中的堅實地位。《子虛賦》成書於漢景帝時期,是為梁孝王賓客所作。《商·福臨》成書於漢武帝即位召見之時。兩篇文章相隔十年,其實是同壹主題的第壹篇和第二篇。《子虛賦》使齊向吳先生誇耀楚王富於狩獵,吳先生予以反駁,批評子虛“非說楚王賢德,而以為雲夢高,奢言奢”。《商》是對兩人之死的公開批判,吹噓天子在林中狩獵的盛況和天子反思的奢靡,最終落實到政治和道德的諷喻中。它體現了《漢賦》的“潤物細無聲”(班固《兩都賦序》)、《勸誡百諷》(韓《傳》)等內容特色。
二,賦的藝術特色
1.司馬相如的賦在意境上采用了虛構的手法。《子虛賦》和《商》,不僅子虛、物華、物實等人物是虛構的,而且壹些事物描寫中的誇張也含有虛構成分。整篇文章都是虛構的。文章的結構完全采用虛構的問答形式,通過互相吹噓和詰問來進行描寫,力求展現空間和時間的巨大。全詩氣象廣闊,結構宏偉,想象豐富。這種廣闊的氣象和結構,正是漢帝國盛世氣象在文人心理結構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說:“家之心抱宇宙,掌人物。”(葛洪《西京雜記》)
2.在藝術表現上,記敘文寫作以誇張渲染為主。他的詩歌以“物”為主,重在描寫物、意象、境界,追求修辭的豐富和絢麗。正如劉勰所說:“施者奠基;采寫隨筆,寫寫東西,寫寫誌向。”(《文心雕龍釋賦》)誇張的描寫,細膩的描寫,層層渲染,花花綠綠的辭藻,都很差。可以說是達到了“寫物寫畫,宛若雕畫”的境地(同上)。
3.在語言形式上,排比和對偶被廣泛運用,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節奏感。在字體的編排上,也講究形式美。同時句子有長有短,靈活自由。總之,他的賦對修辭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達到了極致。作品中描寫形象和運用修辭的能力確實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辭藻、用怪詞怪句、壹味追求“寫物、寫像”而不觸及意境和內在神韻之嫌。
第四節:東漢時期的辭賦創作
第壹,班固
1.班固是東漢初年最著名的辭賦作家。《兩京賦》是其大賦的代表作,開創了京都賦的先河。後來張衡的《二都賦》和左思的《三都賦》都是同題材的作品。其他著名的賦作有《遊同賦》、《答客戲》等。
2.“兩費賦”
(1)都都賦分為杜東賦和西毒賦,其實是壹篇文章的上下篇。作品冒充西渡賓和杜東的主人,主客互誇。西渡賓笙稱西毒為“長安舊制度”,代表了西方人對老年人的看法,表達了懷舊和鄉愁。杜東的主人吹噓杜東的洛邑制度很美,這反映了班固自己的觀點,意在贊美美朝的制度,也體現了儒家重視禮樂教化節儉的政治理想。
(2)《都都賦》在體系和藝術上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商福臨》,如宏大結構、假設問答法、編排、渲染、誇張描寫等。西毒賦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更接近司馬相如,汪洋恣肆,豐富細致,藝術表現力強;另壹方面,受作者儒家風格的影響,杜東賦的技法較為平實,語言風格趨於典雅。劉勰曾評價說:“孟建的《兩都》文質彬彬,雍容華貴。”(《文心雕龍·釋賦》)概括了“杜亮賦”的基本特征。
(3)與前作相比,《雙城賦》有如下發展和進步:壹是將描寫範圍從描寫袁林擴大到了京都;二是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虛構和誇張,同時也融入了現實的表現手法。三是加強了作品中理性因素的滲透,深刻體現了作者的政治觀和歷史觀,使內容更加深刻。
第二,張衡
1.張衡是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作品有《二井賦》、《歸天賦》、《思選賦》、《溫泉賦》、《迎檢賦》等。其中《二井賦》是大文賦的代表,《歸天賦》是最著名的抒情賦。此外,張衡的《同聲歌》和《四愁詩》在文人五言七言詩發展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
2.“二井賦”
(1)張衡《二都賦》是繼班固《二都賦》之後又壹部以京都為題材的代表作。他寫作的原因和目的是諷刺奢靡的世風。《後漢書·張衡傳》曰:“永元之際,天下久,諸侯自在下,不奢也。由於亨的諷刺性訓誡,他打算取締顧的《二都》,並撰寫《二都賦》。十年思傅慧。”二京賦分為西京賦和東京賦兩部分。在《西京賦》中,徐旭筆下的兒子描繪了西京長安的繁華與奢侈,他認為統治者的享受與奢侈是繁榮的標誌。接著,《東京賦》中的安楚先生對他的觀點進行了否定和批判,警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描寫了東都洛陽的盛況,以贊美東京的繁華而不鋪張。
(2)《二京賦》在體系結構、布局和藝術手法等方面均仿照班固的《二京賦》。但張衡對傅慧的細致思考需要十年,他的細致思考仍然超過了兩個首都的傅。二井賦的體系更宏大,篇幅更長,描寫更細膩,題材範圍更廣。《二京賦》也有壹些新的變化和進步:在題材上增加了對京都生活的街俗描寫;在藝術上,除了裝飾、誇張之外,增加了說理、抒情色彩的因素,壹些景物描寫也體現出優美自然的特點,筆法與他的抒情詩《歸天府》相似;在思想主題上,寓言和批判的成分得到加強。
3.此外,東漢後期,隨著政治、經濟的衰落,以傳誦往事、褒揚功德為主的大賦也相應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是那種以抒情、詩意為主的抒情小賦。張衡的《歸天賦》短小、清新、明快、抒情,是標誌漢代大賦向小賦轉變的重要作品。然後出現了很多作品,比如趙翼的《人間病魔賦》,蔡邕的《遊仙賦》,米芾的《鸚鵡賦》。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抒懷,或寫景贊物,或批判現實,走向個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更貼近現實生活。
【閱讀作品】
壹、張衡的《重返天府》
1.《桂田賦》寫於張衡晚年。仕途塵封,世事艱難,誌向難酬,於是有了歸田隱居的想法。《歸天府》分為兩個部分:第壹部分描述了歸田的動機。第二部從不同角度描述了重返賽場的喜悅。
2.《歸天賦》是壹首抒情詩,具有以下藝術特色:
(1)在寫作手法上,壹是把自己的心情、情感融入到對環境、景物的描寫中,渾然壹體,產生了意與境的結合,形成了詩意的、和諧的、美的意境。二是通過議論、用典、用事、寫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表達自己的感情。寫風景以抒情為主,敘事議論以抒懷為主。在作者的內心心理中,現實的陰郁和壓抑與向往的美好和自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桂田賦》語言清新明快,作品典雅。描寫山水的細膩形象,闡述寓意深刻的論述。
(3)《歸天賦》文本系統短小,句式四六,多用排比,形式工整,節奏和諧。這部賦在形式上體現了“駢文四妻六妾”的駢文特征,可以說是漢代最早成熟的駢文。同時也是最早以田園生活為主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