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虻科昆蟲復帶虻的雌蟲體。各地均有,以畜牧區最多。主產於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5—6月間捕捉,沸水燙或稍蒸,曬幹即可,壹般去翹足炒過用。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
功效破血逐瘀,散積消癥.
應用
1.血瘀經閉,癥瘕積聚。本品苦泄性烈,獨入肝經血分,能破血逐瘀,通利血脈。治血瘀經閉、產後惡露不下,臍腹作痛,可配熟地黃、水蛭、桃仁,如地黃通經丸(《婦人大全良方》);治幹血成勞,血瘀經閉,瘀結成塊,配伍水蛭、庶蟲蟲、大黃等,如大黃庶蟲蟲丸(《金匱要略》)。
2.跌打損傷,瘀滯腫痛。本品有散瘀療傷,消腫止痛之功,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千金方》以本品配牡丹皮為末酒送服,亦可配乳香、沒藥等。
用法用量煎服,1~1.5g,;研末服,0.3g.
使用註意孕婦及體虛無瘀、腹瀉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2.《別錄》:“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
3.《日華子本草》:“墮胎。”
現代研究
1.藥理作用:水提物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系統的作用,能顯著延長出血時間,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降低紅細胞壓積,改善血液流變學。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作用。虻蟲對家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壞死病竈的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用。虻蟲醇提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2.臨床研究:用虻蟲復方(虻蟲、陳皮)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8例,連續治療30天。結果:心絞痛顯效12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100%;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72.2%(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