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角”很多,無論是自娛自樂,還是大眾文化。簡而言之,蕭何的“特色角”都是尖尖的。相比文化技能,講求文化品位,搞文化娛樂,吸文化內涵,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方式,就像綠葉襯牡丹,為澤國水鄉增色不少。這是壹筆豐富的文化財產。朱家角中學春暉文學社成立於13,在全國中學生中有200多人,566部作品。
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僅1998上半年就有20多部作品入選《作品精華》《優秀日記》等書籍。13年,文學會員創作了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各種體裁的作品8200余篇,《春暉文學》106期在全國各地出版發行。這個文學社多次獲獎,1995被授予“優秀校園文學社”稱號。864名春暉人從最初哺育他們的朱家角山山水水,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另壹個由朱家角鎮文化館牽頭的“文藝創作組”,也成立了20多年。這個團隊有20多位作者,大部分是作家,文理學院的作家,迷妳小說的成員,故事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堅持業余和圈養。古鎮筆。
文藝創作組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作品700余篇。其中,報告文學、散文詩、電影劇本幾乎每年都會見諸報端。他們還出版了《午夜星空》詩歌集和《處處夕陽》報告文學集。多部作品已通過出版社審核,將陸續出版。他們的作品還被《解放日報》、《小說世界》、
《青年壹代》《故事大王》等市級刊物作品選登。“文藝創作組的第二個特點是堅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20多年來,他們的小品、曲藝、故事、戲曲都有很高的點擊率。曾被上海錢幣群眾藝術館稱為“鄉村藝術家”。他們的解說詞《海洋深處》獲得上海藝術文化節優秀創作獎;他們的《浴室風暴》、《兩個母親帶女兒》、《無盡的仇恨》等故事獲第九屆上海故事俱樂部連載創作壹等獎、中篇小說通俗文學二等獎。他們的歌舞小品《蝶戀花飄飄》於1996年在上海參加交流演出,並獲得當年群眾文化創作與表演雙冠軍獎。朱家角文藝創作群體現象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註,《新民晚報》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報道。朱家角鎮的又壹文化特色。現在的書畫愛好者,從老到84歲都有。
到了十幾歲的娃娃,因為興趣愛好,自覺組成興趣小組。以書交友,以畫抒情,“以詩書自榮”,陶冶情操,有益有趣。住在臨街臨水老房子裏的趙福良,滿屋子都是書。近兩年參加全國書法比賽30次,獲獎20余次,其中首屆“華夏杯”和“吳彼杯”書法比賽獲全國壹等獎兩次。曾有壹段時間,古鎮的店鋪裏保存著他帥氣的字跡。還有兩位書畫角成員也在全國硬筆書法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信不信由妳,朱家角人有喝早茶的習俗,喝茶也能喝出很多花樣。
。每天早上,在霧消失之前,朱家角方勝橋下和曹剛河邊新開的茶館已經充滿了笑聲和顧客。來這裏喝茶的人都有固定的座位,不管刮風下雨,座位的主人永遠都是壹樣的,既有鎮上賣菜的老農,也有鎮上的普通百姓。壹根油條,壹碗油乎乎的澆頭,壹壺沸騰的“紅茶”,沒有廣東早茶那麽濃郁,也很悠閑。喝茶的人邊吃邊聊社會新聞,邊喝邊聊小鎮的生意和發展,多是討論當今政策和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互相交流各種信息。偶爾會有壹些城裏的“初來乍到”的人來到茶館,獨自放松、小酌,俯瞰壹江之隔的秀水青山,領略濃濃的鄉愁和鄉音。這是朱家角早茶角“茶文化”的壹角。然而,現在水鄉的茶館發生了令人耳目壹新的變化。不再以“老茶客”為主,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茶館鬧壹鬧。他們說朱家角的茶館是壹個理想的“吃氣氛”的地方。當然,如果妳有興趣,不妨壹試。江南水鄉朱家角,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鎮。朱的“文儒”是人人愛惜書如命,普通人也愛讀書、愛藏書。1991年初,首屆民間圖書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朱家角古
小鎮的召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和肯定。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慧日報、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日報、農民日報、勞動日報等都作了不同篇幅的專題報道。民間圖書的開發利用已被列入《上海文化年鑒》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纂。朱家角家庭圖書普及率超過50%,民間圖書總量超過654.38+萬冊,是鎮文化館圖書總量的654.38+00倍,超過全縣2654.38+0個鎮圖書館圖書總量。其中圖書1000冊,戶數18戶;500卷以上27戶;64戶300多卷。有22類書,包括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80歲的老人,有普通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甚至還有10歲的孩子。朱家角人善於思考,讀好書,用好書,藏好書,在“用”字上下功夫。舉辦了全鎮特色家庭文化展、民間藏書資源深化利用研討會、新老藏書家聯誼會、知識就是力量演講會等。,並編制了地方民間藏書聯合記錄,將讀書、用書、藏書作為五大最佳家庭評價條件。
“我不後悔腰帶漸寬,為伊消瘦。”上海圖書館的專家們參觀了朱家角的民間藏書家特色家族,並為朱家角的藏書家授予了“書蟲”、“書翁”、“書迷”三個稱號。
書翁·周拓興是個老頑固,是個“書”老頭。他已經70歲了,家裏有3400多本書,包括魯迅、莫泊桑、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和岡查羅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他曾說過壹句頗具哲理的話:“家裏有書,不要讓它們沈睡,而要榨幹它們的養分。”
楊是個書呆子,長得醜,卻很有藝術細胞。他喜歡收集書畫方面的書籍。已經超過1000份。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收集全國各地的名家名作,不惜壹切代價,鉆空子,有誌者事竟成。他收藏的名人真跡包括109歲的蘇局仙寶藏;有年齡最小的書法家陳曉燕4歲的作品;還有王同誌
筆跡;有臺灣省陳立夫的書法。遼闊的楊,還專門舉辦過展覽;即使是外國人也會親自欣賞。而楊則從名家的書籍和名作中汲取養料,練就正宗的篆書,自成體系,經常與同行交換收藏。姚達仁,壹個狂熱的書蟲,副教授。他的藏書很有特色,專門收藏保險書籍,古今中外無所不在。解放初期擔任過國家保險公司幹部,至今仍偏愛保險專業。他家的保險書經常被保險公司借走。
粉絲來左,不是佛教信徒,而是對佛教情有獨鐘。家裏有四箱佛經,玉佛寺住持經常來他家抄。
小朱家角藏書家眾多,藏書種類繁多,已經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其社會效應已經超越了古鎮本身,引起了國內外相關人士的關註。不久前,我還不知道日本人是怎麽得到這些信息的。我帶領壹批日本大阪大學的教授去收集朱家角的民俗,並主動提出和壹些藏書家交流。朱家角從書翁派出三個書蟲向日本朋友學習。三位大師不負眾望,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日本人交流了兩天。開了眼界,讓日本人大吃壹驚,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明年再見面。
1991,朱家角評選出20位“民間藏書家”,突然仿佛變成了朱家角的“民間大使”,通過旅遊熱線向世界講述朱家角的昨天、今天、明天。被譽為“有書壹條街”的朱家角東湖街,依靠遊客的足跡向世界展示了朱家角的文化情懷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朱家角古鎮人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