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中原”等稱呼。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2.四海,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另有“豪放、豁達”的意思。
3.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4.神州,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是屬於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同地域。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壹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擴展資料: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範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並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十二州,所以九州時而又被稱為十二州。
而戰國時代的秦、楚、越、趙、魏、韓、燕、衛、齊、魯等諸侯國的版圖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壹部分 ,從禹貢可知沱江、岷山壹帶所在的巴蜀地區也是神州的的壹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