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龜茲樂

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龜茲樂

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龜茲樂

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壹帶,玄奘《大唐西域記》給以它“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的評價。龜茲樂是西域文化中最繁盛的藝術,是祖國音樂文化史上的偉大創造。它從公元4世紀興隆,到7世紀已達到輝煌的盛期。它在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後,逐漸發展起來,後來又對中原、東亞、西亞、南亞的文化產生了壹定影響。龜茲樂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快速的樂曲,多作歌曲的結束)三部分,說明它是在樂器伴奏下,歌舞並舉的。

從古籍和龜茲石窟壁畫中得知,龜茲樂中先後使用過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篳篥、笛、簫、箏、笙、嗩吶、銅角、羯鼓、腰鼓、答臘鼓、毛員鼓等二十四種樂器。這些樂器中,有些是古代龜茲人自己創造的,如篳篥、直徑的五弦琵琶等;有些是從中原,或從南亞、西亞各地傳入的。北齊樂師曹妙達和隨阿史那公主入中原的龜茲音樂家蘇祗婆都是龜茲琵琶的著名演奏家。曹妙達的龜茲琵琶技藝堪稱國手,被北齊後主高緯封為王,壹直到北周和隋朝時仍享盛名。蘇祗婆把龜茲“五旦七聲”音樂理論傳到中原,演變成“旋宮八十四調”。

依據《隋書·音樂誌》所述,龜茲樂最流行的樂曲有四種,即《善善摩尼》《小天》《婆伽兒》和《疏勒鹽》。實際上,它的樂曲遠遠不止這四種。連《舊唐書·音樂誌》也說:“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按:是變龜茲聲為之),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可知其數量還相當多。現可考的樂曲便有《蘇幕遮》《太平樂》《北庭子》《胡飲酒》等等,都是大曲形式。古龜茲國壹位著名音樂家在克孜爾千佛洞的“千淚泉”,那清脆優美的泉水滴落聲、關於龜茲公主與青年的愛情悲劇,使他怦然心動,使他奔騰的樂思油然而生。他采擷了這優美絕倫的山泉音響,合著泉聲,創作出壹首永載史冊的樂曲,起名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雞》。這首龜茲羯鼓曲後傳入中原,成為唐代宮廷樂隊中經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唐末此曲逐漸失傳。

關於龜茲樂的舞蹈藝術,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道:“皆初聲頗復閑緩,度曲轉急躁……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於中,不能自止。”這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有具體形象的資料,唐詩中也有不少此類的佳句。玄奘西行取經經過龜茲時,趕上了龜茲盛大佛教節日——行象節。龜茲的音樂舞蹈使他壹飽眼福,其中有歡騰熱烈的《乞寒舞》(又名《潑寒胡戲》《蘇幕遮》《渾脫舞》)。只聽城樓上鼓樂高奏,人們提來清水,赤腳露臂,手挽手圍著水盡情狂舞,高唱《蘇幕遮》歌曲,互相用水澆潑,並用繩索鉤套來往行人。他們把水灑向天空,象征著水從天降,預示著來年的五谷豐登。《乞寒舞》後傳入中原,在唐代曾風靡壹時。現我國雲南傣族有“乞寒”風俗,有“潑水節”。在印度、緬甸及東南亞各國至今也仍保留著“潑水為戲”的風俗。它有洗滌汙穢、萬象更新的意義,又有祈求水源充沛,祝願壹年喜獲豐收的目的。

對龜茲樂的發展有過貢獻的人中,弟史很值壹提。她是漢代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的女兒,嫁給了龜茲國王絳賓。弟史曾到長安專門學習過音樂和古琴。漢宣帝派宮廷最好的樂師給她教授技藝,並時常親耳聆聽她彈琴。她學成後返回西域時就已是遠近聞名的音樂家了。她當了龜茲王後之後,親自掌管國家的音樂舞蹈機構。公元前65年,她同絳賓壹起帶著許多龜茲樂曲去長安朝賀,漢武帝封她為漢家公主。在長安住壹年回去時,漢宣帝贈給她壹個數十人的歌舞隊,把中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帶到了龜茲。這是西域與中原第壹次大規模的音樂舞蹈的交流,對龜茲樂後來能久盛不衰無疑起了壹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