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蘇東坡是什麽詩人,姓蘇名

蘇東坡是什麽詩人,姓蘇名

蘇東坡姓蘇名軾,宋朝大詩人、詞人、散文大家、書畫家

論蘇軾的文學成就

摘要:蘇軾是經歷北宋中期到後期的文學大家,他上承以歐陽修為文壇盟主的北宋中期詩文革新運動大潮,將詩、文、詞等諸種文學藝術樣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開“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加上李廌、陳師道,又稱為“蘇門六君子”)等人才輩出的局面,成為歐陽修之後更為傑出的文壇領袖。文章對蘇軾生平、思想、創作道路以及蘇文、蘇詩、蘇詞作詳細介紹,並對蘇軾在宋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加以評價。

關鍵詞:蘇軾 蘇軾散文、辭賦、四六 蘇詩 蘇詞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註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 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進壹步“了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壹、蘇軾的古文和辭賦、四六

(壹)、蘇軾的文道觀與蘇軾散文的藝術風格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認為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認為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六壹居士集敘》),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文章並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壹種高級形態。(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於口與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於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例如“日與水居”的人“有得於水之道”(《日喻》;此點與《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相同)。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象客觀世界壹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壹律的統壹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壹樣的自然暢達。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布局、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放,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湧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蘇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正是宋文異於唐文的特征之壹。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

史論、政論—

蘇軾擅長寫議論文。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他早年寫的史論有較濃的縱橫家習氣,有時故作驚人之論而不合義理,如《賈誼論》責備賈誼不知結交大臣以圖見信於朝廷。除有壹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如《留侯論》謂圯上老人是秦時的隱君子,折辱張良是為了培育其堅韌之性;《平王論》批評周平王避寇遷都之失策,見解新穎深刻,富有啟發性。這些史論在寫作上善於隨機生發,翻空出奇,表現出高度的論說技巧,成為當時士子參加科場考試的範文,所以流傳極廣。

2小品文

史論、政論雖然表現出蘇軾非凡的才華,但雜說、書劄、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所寫書劄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遊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壹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它們以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所以比史論和正論更加具備美文的性質。例如《日喻》中的兩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造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於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此文論證了對事物的認識不能依賴片面的見聞,必須經過實踐才能掌握事物規律和道理,說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說理是借助生動的事例,或者說是通過形象來展現的,所以它給讀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動鮮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認識,又能帶來審美的愉悅。

3敘事記遊之文

蘇軾的敘事記遊之文,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更是結合得水乳交融。

敘事記遊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遊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壹。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壹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

《石鐘山記》是壹篇以論說為主的遊記,它圍繞石鐘山的得名,根據實地考察的見聞,糾正前人的說法,並引申出沒有“目見耳聞”的事物,不能“臆斷其有無”的哲理,思路清晰,論證透辟。尤其可貴的是此文的議論是在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中逐步展開的,例如寫月夜泛舟察看山形壹段: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仞,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宵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寥寥幾筆即畫出壹個幽美而又陰森的境界,讀之恍如身臨其境,作者賞幽探險、務實求真的情懷也隨之展現無遺。而情景交融的描寫又是直接配合議論的,堪稱敘事、抒情、說理三種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

由於蘇軾作為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即止,很少有蕪辭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韻味雋永,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二)、蘇軾的辭賦和四六

蘇軾的辭賦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辭賦繼承歐陽修的傳統,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吸取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從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作了《赤壁賦》、《後赤壁賦》這樣的名篇。《赤壁賦》沿用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寫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如寫景的壹段: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與輕松愉悅的心情構成開闊明朗的藝術境界,而那種渺渺茫茫、若有若無的虛幻感覺,又直接為後文寫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鋪墊,體現出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

蘇軾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樣體現出行雲流水的風格,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所擬的制誥典贍高華,渾厚雄大,為臺閣文字所罕見。他遭受貶謫後寫的表啟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體中難得的情情之作。如《謝量移汝州表》:

只影自憐,寄命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誌。妻孥之所竊笑,親朋至於絕交。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饑寒並日,臣亦自厭其余生。

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壹家。

二、蘇軾的詩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壹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遊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遊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壹)、蘇詩題材取向

1、向外:積極幹預社會現實——“壹肚皮不合時宜”——批判現實

通過描寫民生疾苦(天災人禍)表達對現實的批判。

蝗旱之災:《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欹棟。老農釋耒嘆,淚入肌腸痛。”

洪澇之災:《送黃師是赴兩浙憲》:“哀哉吳越人,久為江湖吞。官自倒帑廩,飽不及黎元。”

賦役之禍:《吳中田婦嘆》:“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裏招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通過反思歷史以批判現實。如《荔枝嘆》:

2、向內:進行深入的人生思考——哲理的思索——苦悶與超脫——樂觀曠達的精神(“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哲理的思索。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3、苦悶與超越。

深刻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沈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

蘇詩中雖然時時有傳達逆境中的苦悶者,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則表現出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寫苦悶者,如《寒食雨二首》,寫“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生活困境和“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的心態,語極沈痛。

4、體現樂觀、表現超越者。如《初到黃州》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之句,黃州、惠州、儋州,皆東坡貶謫流放之地,蘇軾能從貶謫流放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以幽默的筆調化解之,其樂觀曠達的精神可見壹斑。這種樂觀曠達的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筆勢飛騰,辭采壯麗,並無衰疲頹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是蘇軾從儋州遇赦北歸時所作,詩中流露出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懷,氣勢雄放。

(二)、蘇詩藝術風貌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

(1)翻新出奇的藝術技巧

蘇詩比喻生動新奇,層出不窮。

《南園》“春畦雨過羅紈膩”

《百步洪》連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註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妙喻連生。

蘇詩用典穩妥精當,渾然天成。

作詩安慰落第的李廌雲:“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堪稱用典精妙的範例。

蘇詩對仗既精工又活潑流動,構思打破常規。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山憶喜歡勞夢遠想,地名惶恐泣孤臣。”

看似平淡實則奇警,看似松散實則精練,詩中幾乎不可復睹具體的技巧,因為它的藝術追求是從整體上著眼的。

(2)無與倫比的表現能力。

趙翼《甌北詩話》雲:蘇軾“天生健筆壹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壹大家也”。

臨流照影,汲水煎茶,在東坡筆下都寫得格外生動有趣。

《泛潁》“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復在茲”

《續麗人行》詠周昉美人畫“背面欠伸內人”,從虛從著筆,推想畫中人之美貌“若教回首卻嫣然”。化難為易,舉重若輕。

(3)剛柔兼濟的“清雄”風格

蘇軾轉益多師,曾模仿過陶、李、杜、韓、孟諸家,乃至詩友黃庭堅的詩風,都能惟妙惟肖。體現出多元化的審美情趣。

蘇軾尤其重視兩種相互對立的風格的融合,在他的創作中,十分註意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互相滲透互相調節。毫無疑問,蘇詩主導風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少余蘊的缺點,然而蘇詩中許多佳作已經做到了剛柔相濟,從呈現出“清雄”的風格。

三、蘇軾的詞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壹批風貌壹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誌、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托立功報國的壯誌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就壹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改革,最終突破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成為壹種可與詩相提並論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

(壹)、詩詞壹體的詞學觀。

蘇軾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詞“為詩之苗裔”(《祭張子野文》)

詞“自是壹家”(《與鮮於子駿》)

(二)、對詞境的開拓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變革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壹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摶摶。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既表現了他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時代意氣風發豪邁自信的精神風貌,也流露出中年經歷仕途挫折以後復雜的人生感慨。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現了他希望馳騁疆場,以身許國的豪情壯誌。

與蘇詩壹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分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向外在的世界拓展.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生活交際、閑導讀書及躬耕田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壹步展現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詞對自然山水的描繪,或以奔走流動的氣勢取勝,如“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滿江紅》,或以清新秀美的見稱,如“山雨瀟瀟過,溪橋瀏瀏清。小園幽榭枕蘋汀,門外月華如水,彩舟橫。”(《行香子·過湖州作》)有的則把對自然山水的觀照和對歷史人生的反思結合起來,在雄奇壯闊的自然美中融註入深沈的歷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用自己的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壹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使詞從小道上升為壹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三)、以詩為詞

所謂以詩為詞,就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這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具體表現:

1、題序的大量使用

2、典故的運用

四、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綜上所述,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其壹,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其二,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享有極大聲譽,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盟主。

蘇門四學士,秦、黃、陳、張

蘇門六君子,秦、黃、陳、張、晁、李

蘇軾影響下的文人。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

總之,蘇軾是個文藝全才,詩、散文、詞、書法、繪畫都有傑出的成就。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均對當時與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1月新1版

〔2〕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

〔3〕王兆鵬:《唐宋詞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王水照:《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