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今湖北襄樊)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14年 209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以晉、宋畫家為中古,以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的畫家為下古,隋和唐初的畫家則稱之為近代。近代畫家作品的價格與下古畫家作品價格相近,而以上古畫家作品價格為最高。
張彥遠記述當時壹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壹片值金二萬,坎者售壹萬五千,”“壹扇值金壹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 “為希代之珍”。張彥遠(生於公元815年)出身於宰相世家,家藏法書名畫非常豐富,他的《歷代名畫記》,向有“畫史之祖”的稱譽,他的記載和論述,在中國繪畫史上壹直是可信而難得的史論資料。從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誌》記載: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賫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又記道: “永昌郡,古哀牢國……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陰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圖譜也。”從以上兩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而且能畫各種建築、車馬、動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繪畫技巧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畫絕不是出於個人的閑情逸致,他的繪畫藝術總是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的。
三、音樂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
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 《中興書目》記載:“ 《琴經》壹卷, 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 《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 。” 《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壹,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 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 鬲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壹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出師表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通“缺”)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壹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音"伸")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壹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壹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壹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編輯本段]有關諸葛亮的民間藝術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史書中諸葛亮的事跡有所出入: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壹、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多智而近妖。”
而小說當中的壹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壹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門遁甲,傳為諸葛亮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蔔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由於諸葛亮足智多謀,後人常把那些擁有聰明才智的人稱為“小諸葛”。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戲劇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壹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 《兩將軍》 )等。
而戲劇中扮演過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越調申鳳梅;京劇老生馬連良、譚富英。
影視
李法曾版諸葛亮李法曾在電視連續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唐國強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扮演諸葛亮
鄭少秋在電視連續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趙彥民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之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趙樹海在電視連續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任泉在電視連續劇《臥龍小諸葛》中扮演諸葛亮
於波在電視連續劇《神鬼八陣圖》中扮演諸葛亮
陸毅在電視連續劇《新三國》中扮演諸葛亮
劉永在電影《諸葛孔明》中扮演諸葛亮
梁朝偉在電影《超時空要愛》中扮演諸葛亮
濮存昕在電影《見龍卸甲》中扮演諸葛亮
金城武在電影《赤壁》中扮演諸葛亮
傳說、俚語
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壹兒諸葛懷與壹女諸葛果,晉朝時皇帝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妳們中的壹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妳們把房拆了,在墻裏面有壹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壹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壹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妳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麽?”這個將軍就壹五壹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哢嚓嚓”壹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壹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壹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妳壹命,請妳留我後代壹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編輯本段]諸葛亮躬耕地之謎
南陽說: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
證據之壹
正史《三國誌》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壹段話的意思是:我本是壹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面前聞名顯達。先帝不嫌棄我身世我身世低賤,竟屈駕相訪,向我征詢天下大事,這使我很受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這壹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後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壹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可信的證據。
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自述在南陽躬耕
證據之二
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壹文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黃陵廟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諸葛亮奉命領兵進軍益洲,船隊進到西陵峽,他登岸看到壹座斷壁殘垣的古廟,原來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廟宇,由於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諸葛亮感慨萬千,即派人“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廟宇建成後,即撰寫了《黃陵廟記》,並刻碑銘記。在碑文中,諸葛亮說了上述的那壹段話,即“我在南陽躬耕著田地,承蒙先主劉備三顧草廬訪我......”這壹段話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壹致的,因而,這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最可靠的證據。
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證據之三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雲:‘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裏。’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據《葉縣誌.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東區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輩(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遷徙南陽葉縣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輩死後,諸葛亮即移居南陽躬耕。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證據之四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壹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躬耕歌》***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壹要斟酌,豐也不錯,兇也不錯~~~”。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谷旦,尚書仆射和浴手敬書。
《躬耕歌》文詞樸實無華,雅俗***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閃爍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壹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遠,與三國相近;二是系東晉名宦顧和手書,有較高的聲望;三是出土在南陽,且至今保存完好。這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又提供了壹個有力的佐證。
“三顧橋碑”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證據之五
劉備三請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那麽,這個故事究竟發生在哪裏?這是與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關的問題。
《三國誌.諸葛亮傳》曰:“時先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喻為“臥龍”的諸葛孔明,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具體發生在哪裏呢?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駕,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古今圖書集成》“南陽府”古跡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裏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詞,春秋祀焉。”
劉備當年屯兵新野,來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必經梅溪河橋。該橋原本是壹座極普通的小橋,因劉備“三顧茅廬”時經過此橋,世稱三顧橋,至今約有1700年歷史。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於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構的拱券橋。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誌》中雲:“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裏許,離臥龍崗亦三裏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此,因名。”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棉花加工廠院內的建築垃圾中發現了壹塊“三顧橋”殘碑。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後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跡,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此碑雖殘,發現於臥龍路三顧橋之側,已顯露出的部分碑文足能說明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壹次重大發現,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進而為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提供了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