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關於北宋時期規模宏大的膽水冶銅工場的記載是怎樣的?

古籍中關於北宋時期規模宏大的膽水冶銅工場的記載是怎樣的?

北宋時期,出現了規模相當宏大的膽水冶銅工場。宋太平興國年間成書的《太平禦覽》“藥部·白青”條中已提到:“取礬石、白青分等冶煉臺鐵,即成銅矣。”在哲宗元祐、紹聖及徽宗崇寧年間這種生產達到了高峰。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五》記載,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負責江南煉鋼業的官員遊經曾統計當時膽水浸銅的地區,主要有11處,即韶州岑水、潭州瀏陽、信州鉛山、饒州德興、建州蔡池、婺州銅山、汀州赤水、邵武軍黃齊、潭州礬山、溫州南溪、池州銅山。不過規模較大,生產持久的是信州鉛山、饒州德興和韶州岑水三處。《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三之十八》記載了崇寧年間東南潼川府、湖南、利州、廣東、浙東等九路的銅產情況,謂“銅場歲收租額總七百五萬七千二百六十三斤八兩。內計饒州興利場膽銅五萬壹千二十九斤八兩;信州鉛山場膽銅三十八萬斤;池州銅陵縣膽銅壹千三百九十八斤;韶州岑水場膽銅八十萬斤;潭州永興場膽銅六十四萬斤;婺州永康縣膽銅二千斤”。也就是說崇寧初六個膽銅場的定額為1874427斤,占到當時東南諸路、州銅產量的25.84%,約占當時全國銅產量的12%,已是相當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