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手抄報內容
立春簡介。
二十四節氣之壹。春天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當太陽達到315度時,就是立春。古代“李思”是指春夏秋冬的開始,其農業含義是“春種、夏長、秋收、冬儲”,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氣候差異大,四季不同。
因此,雖然“李思”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但“李思”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顯著,不能適用於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的日期始於初春。立春的第壹個天氣應該是“東風解凍”,基本如此,但作為立春的標誌,為時過早。
在我國氣候學中,通常將立春定義為每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壹天,這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立春的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入春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更實用。立春後,氣溫上升,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了繁忙的春耕季節。
打春牛搶春。
打春牛在民間也叫“鞭春牛”、“鞭本地牛”。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禮記·月令·冬》中記載“有大灘,有小菜,出土牛送寒”,應該是古代“打春牛”的由來。到了唐代,“執棒趕牛”的習俗成為立春的壹道重要風景。所謂“棒鞭牛”,就是祭祀儀式結束後,用鞭子從土堆上刻出來的牛。
唐代大詩人元稹的《春生》詩中有壹句“郡門外鞭牛,爭地蓋春蠶”,大概是對當時這種風俗的生動描述。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了《土牛經》之後,這種風俗便廣為流傳。
打春牛的習俗在清康熙年間的《冀誌·歲時》中有更詳細的記載:“開春前壹天,朝廷帶領百姓,滿載春牛和春神,在東郊迎春。做個五香菜,俗稱春菜,喝春酒,代替春花。村裏的人和商人裝扮成打魚打柴犁各種戲,結彩為春樓,城裏的孩子,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戴著鬼面,來來回回地跳舞,這也是古人故鄉沙灘的遺風。
在春日開始時,官員們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戰鬥,打當地牛的人是三個,這被稱為鞭打春天,以顯示他們說服農民的意圖。對於小春牛,我把它們送到世界各地的士紳家裏,門口敲鑼打鼓,奏樂獻上,這叫送春。看來,在古代春日的“打春牛”活動中,還有許多其他官方和民間的活動,以祈求豐饒和驅除災害。
春天打六九個頭,準備犁地,早點出發。
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第壹個。每年的2月3日至5日,當太陽到達黃經365,438+05度時,就是立春萬物復蘇的日子。《二十四節氣》解釋說:“立時也是始。”從天文角度來看,立春這壹天,春天的序幕正式拉開,春夏秋冬四季也進入了新的循環。
立春後,白晝變長,太陽變暖,降水增多。此時,油菜抽薹,小麥拔節,春季作物生長較快,需要及時澆水,及時追肥。大春的農事準備也進入了緊張的倒計時階段。
對於莊稼人來說,“立春”是不是壹個好的開始很重要,關系到來年的天氣和收成。因此,在二十四節氣中,關於立春的諺語較多,這表明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立春。這些諺語多集中在氣象、生產等方面,表現了先民對壹年收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