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酒是怎麽來的?

酒是怎麽來的?

流傳於雲南彜族社會的彜文經典《萬物始源》說,彜族始祖色色帕爾悟出了從米中釀酒的道理,卻畢生致力於尋酒尋藥,最後失敗。後來,他的徒弟霍繼續努力,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終於找到了制作酒曲的草藥原料和合成方法。大曲不是壹個人壹夜之間發現的,而是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來的。民謠,用極其優美的語言,營造出壹種既艱辛又詩意的境界。在發現酒與藥的艱辛與曲折時,表達了對酒的由衷贊美,也揭示了彜族先民“勞動創造美,勞動創造生命”的原始觀念。歌謠提出“制酒曲需十六味藥”。另壹方面,流傳於雲南祿勸、武定壹帶的彜族古籍《醉藥之歌》認為制酒曲的藥材有十二種,並指出制酒曲的種類和方法。在中國古代,嚼米釀酒的方法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舒威布吉傳》載:當時“失魏之人”能“嚼米釀酒,飲之能醉。”《大海之旅》包含了臺灣省的高山族。“它的釀酒方法是集合男女老少嚼米,放在桶裏,過幾天就成了酒。飲之時,便入清泉。”“嚼米成曲”是壹種比較落後的制曲方法。自宋元以來,少數民族聚居的雲南的釀酒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民間釀造和飲用水酒已經非常普遍。元初,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到雲南考察,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多次提到雲南釀酒業的生產和消費。這說明滇中各族人民對酒曲的使用已經達到了非常熟練的水平。到了明代,出現了專門制酒、制藥的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漫遊雲南山川,沿著茶馬古道,從雲南楚雄南華縣進入大理祥雲縣。“他下了壹個村,到了北二裏,過了北壹個坡和二裏,過了壹個小海子,他的北山上有好幾個,叫九窯村”。九爻村的位置今天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測,九曲的商業生產是從那時開始的,以村名命名。明清以後,隨著植物醫學的發展,少數民族對用於制曲的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許多民族已經能夠根據釀酒的原料,通過調整酒曲中某些植物成分的比例,來釀造和調配不同口味和顏色的酒,以滿足不同的飲用要求。雲南怒江彜族以苦豆子(即龍膽草)為主要原料制作酒曲。方法是將苦豆子碾成面團,放入蒸籠蒸透,蓋在竹籃中數日,發酵成酒曲。和彜族壹樣,羅比雪山和高黎貢山的怒族也喜歡喝烈性酒,他們較早地掌握了制作優質酒曲的方法。怒族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玉米粉和苦豆子。先將玉米粉和苦豆子搗碎成粉,放入土罐中,用冷水浸泡壹天壹夜,用又紅又苦的水汁攪拌成半流體狀態,揉成雞蛋大小的藥球,將米糠鋪在竹籃上,藥球分層放入竹籃中,層間撒上米糠。承擔以上工作的都是怒族女性。少數民族制作白酒曲所用的原料因地域和民族差異而不同。拉祜族人將柴胡、香樹皮、香蕉皮、橘皮、草根、莖稈和壹些有辣味的植物的果實混合,放在鐵鍋裏炸熟過夜,然後曬幹,粉碎,與老酒藥混合,藏在稻草裏,密封發酵,得曲。藏族酒曲還有壹個特點:用壹種叫木瀆子格的植物,混合魚、山羊、野牛等動物的膽汁,磨成粉,用人面和壹點冷水揉成餅,用細繩串起來,掛在屋墻上,曬幹。彜族人制曲用料最多,在制曲原料的選擇、配比、制曲程序上,可以根據原料、季節和釀酒師對酒味、色澤的喜好,適當調整選用的配料。彜族人自制的當地酒曲中常用的成分有:藥用花、月桂葉、麥冬、天冬、麻黃、黃蜂、小松根、老太太耳草、蘿蔔、黃芩、耳草、龍膽草、薄荷、草烏、胡椒、麥芽、老母豬辣莖、亂發、小草、青藤、苦草。還有少數民族對酒曲的了解和利用起步較晚。比如拉祜族的庫聰人,他們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釀酒歷史悠久,卻不會制酒曲。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們還用獸皮、熊膽、野三七等林產品換取酒曲給周圍的漢族和哈尼族。由於其稀缺性,酒曲成為了苦聰人生活中的貴重物品,甚至在祭拜祖先和神靈時,也用酒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情況是各民族發展不平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