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來歷有三種解釋:
1、最有權威的說法是屋主壽鏡吾的兒子壽誅鄰的解釋。他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說三味是指學習內容而言的。
2、三味即再三體味,反復鉆研、體會、思考。是就學習方法而言的。
3、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這種說法是壽鏡吾的孫子壽宇提出的。“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是說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讀書滋味長”是說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
原文簡介:
我家的後面有壹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壹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壹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壹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壹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壹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此文出自近代·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壹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壹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三味書屋則是壹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裏受到規矩的束縛。
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沈沈,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該散文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