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瘧疾簡介

古籍中的瘧疾簡介

中醫·瘧疾瘧疾(malaria)為病名。見《太平聖惠方》卷七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俗稱打擺子。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於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並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等。針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癥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現代醫學的瘧疾多屬本病正瘧範疇,有時也似溫瘧。瘧疾的定義《中醫藥學名詞》(2004):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引起的,以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藥學名詞》(2010):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氣,以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古人論述我國人民對瘧疾的認識甚早。遠在殷虛甲骨文中已有瘧字的記載。而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裏,就有《瘧論篇》《刺瘧篇》等專篇。對瘧疾的病因、病機、癥狀、針灸治法等,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討論。足見當時對瘧疾已有深刻的研究。傳染病在古代醫籍中記載以瘧疾為最詳。《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指出瘧疾的病因為瘧氣。謂“瘧氣隨經絡沈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多為“間日而作”,也有每日發作者。發作時的臨床癥狀是:“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根據寒熱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瘧、溫瘧、癉瘧之分別。在治療時機的選擇上。《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指出:“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常山有治瘧的功效。《金匱要略·瘧病

詳見百科詞條:瘧疾 [ 最後修訂於2018/9/3 22:43:32 ***14186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