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足竅陰簡介

足竅陰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出處 5 穴名解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8 足竅陰穴的定位 9 足竅陰穴的取法 10 足竅陰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足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足竅陰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足竅陰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獻摘要 17 足竅陰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頭痛 17.2 治療急性結膜炎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竅陰 1 拼音

zú qiào yīn

2 英文參考

zúqiàoyīn GB44 [中國針灸學詞典]

zúqiàoyī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4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4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足竅陰 漢語拼音 Zuqiaoyin 羅馬拼音 Tsuchiaoyin 美國英譯名 Foot Empty Yin 各

號 中國 GB44 日本 44 法

國 莫蘭特氏 VB44 富耶氏 VB44 德國 G44 英國 G44 美國 GB44

足竅陰為經穴名(zúqiàoyīn GB4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竅陰,《聖濟總錄》名足竅陰。屬足少陽膽經[1]。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的井穴,五行屬金[1][2]。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1]。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癥,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

5 穴名解

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1]。

竅,有空隙之義。陰,陰、陽之陰。竅指空孔。《黃帝內經素問》說:“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此五臟皆屬陰臟。該穴所主治目疾、耳聾、舌強、鼻塞、口中惡苦諸疾與頭竅陰相類,《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此穴位人體最下,在足第4趾外側趾甲角根旁1分處,為足少陽脈氣所發之地,猶如井泉,故名足竅陰。[3]

6 特異性

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五輸穴的井穴,五行屬金[1][2]。

7 所屬部位

趾端[4]

8 足竅陰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竅陰穴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2]。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足竅陰穴位於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5]。

足竅陰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1]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9 足竅陰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仰臥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處取穴;或於足第4趾外側甲根角側後方(即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甲外側畫壹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側緣與下緣各作壹垂線,其交點處即是足竅陰穴[7]。

10 足竅陰穴穴位解剖

足竅陰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外側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跖背動脈在趾蹼處分出二支趾背動脈,分布於各趾的相對緣。趾底總動脈也發出趾底固有動脈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條趾動脈,即二條趾背動脈,二條趾底固有動脈,各動脈均與同名靜脈和神經伴行,走行於各趾的跖背面與側面的交界線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網,營養並支配趾關節、腱膜和皮膚。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甲根[1]。

皮膚→皮下組織→趾甲根[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腓淺神經分支)和趾背動脈分布[8]。

布有趾背神經,趾背動、靜脈和趾底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5]。

11 足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竅陰穴具有疏肝解郁,通經活絡的功效。

足竅陰穴有疏肝氣、清膽火、熄風熱的作用[1]。

足竅陰穴為膽經之井穴,具有清熱、安神之特點,主治熱病、神誌病等[9]。

足竅陰穴系膽經之井穴,有清熱養陰之功,所治為心煩,喉痹、舌強,目幹、目痛,耳聾,咳而汗出,頭痛不可動,月信不調,汗不得出,亦多關於陰藏之竅。[3]

頭竅陰之治癥,多調之於局部。足竅陰之治病,為導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陽經末穴,皆取名陰象。以其下接於陰經也,如足太陽之至陰,足陽明之厲兌,及本經之“竅陰”,同此壹義。古人於經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經絡巨網,非但壹點壹線也。[3]

12 足竅陰穴主治病證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癥,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等[1]。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耳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咳逆、月經不調[8]。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脅痛,足跗腫痛;失眠,多夢;熱病[6]。

現代又多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等[1]。

足竅陰穴主治偏頭痛,目眩,目痛,耳聾,脅痛,失眠,多夢,熱病;以及高血壓,肋間神經痛等[5]。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癥,足踝腫痛;

3.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

4.其它:哮喘,胸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淺刺0.1寸[8]。

壹般直刺0.1~0.2寸[1]。

斜刺0.1~0.2寸[5]。

淺刺0.1~0.2寸[6]。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6][5][1][8]。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足竅陰穴的配伍

足竅陰配頭維、太陽,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足竅陰配頭維、太陽、風池、率谷、外關,治偏頭痛[6]。

足竅陰配翳風、聽會、外關,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聰耳的作用。治耳鳴、耳聾[6]。

足竅陰配少商、商陽,有清熱利咽的作用。治喉痹[6]。

15 特效 ***

頭痛和牙痛時,用5根牙簽捆在壹起點刺足竅陰穴,每次100下[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脅痛,咳逆,不得息,竅陰主之。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循然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痹,舌卷幹,臂內廉不可及頭,耳聾鳴,竅陰皆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癰疽,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動則煩心。

《針灸大成》: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幹,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

《醫宗金鑒》: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17 足竅陰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頭痛

①取雙側足竅陰,常規消毒後,選用1寸毫針,針尖稍斜向上刺入0.2~0.3寸,施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 min,病程長者可延長至1h。留針期間每間隔15 min快速撚轉壹次。每日1次,3次為壹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d進行下壹療程。治療50例,顯效4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②治療高顱壓頭痛。采用降顱壓、脫水藥物(選用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註,每隔8h或6h壹次,或呋塞米100 mL加入生理鹽水500 mL靜脈滴註,每日1次),同時足竅陰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每次放血10~15滴。每日放血1次,3次為壹療程。放血治療頭痛即刻有效率達65%,1~3 d內有效率達95%。[9]

17.2 治療急性結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