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是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教學的名篇,本課教學難點在於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以下是我為大家準備的《涉江采芙蓉》教案設計,僅供參考!
《涉江采芙蓉》教案設計[教學目標]
1、 了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壹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麽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壹首?《涉江采芙蓉》,體味壹下這?壹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壹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鑒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麽?其目的是什麽?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麽金銀珠寶,而是壹株花或是壹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壹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壹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壹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壹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麽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壹問壹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麽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壹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壹結束,壹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壹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壹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壹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麽?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壹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妳怎麽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壹)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
朝代:兩漢
作者: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涉江采芙蓉》譯文及註釋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芙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壹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壹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註釋
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w?i):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故鄉。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賞析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於這壹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正把遊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淒惋。那麽,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遊子了。不過,遊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壹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遊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並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壹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壹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壹年壹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壹並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於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現,這嘆息來自壹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註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壹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籲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壹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遺送給遠方的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淒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淒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於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沈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仿佛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 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雲。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遊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雲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壹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後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淒清;壹邊則是雲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壹閃面隱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壹聲淒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壹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裏相隔的天南地北,是壹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讀到這結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於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後終於匯成了飛淩山巖匠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