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廣高鐵(又稱貴廣鐵路,貴廣快速鐵路,貴廣客運專線)是鐵路“十壹五”規劃的重點項目,起於貴陽北站,途經貴州省貴陽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市、三都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縣、從江縣、黎平縣;廣西自治區柳州市的三江縣、桂林市的龍勝縣、臨桂縣、靈川縣、陽朔縣、恭城縣、賀州市的鐘山縣、八步區;廣東省肇慶市的懷集、廣寧、四會,佛山的三水,廣州市,止於廣州南站,銜接西南內陸和華南經濟帶,是壹條高標準的高速客運專線。
該項目建成後,旅客坐火車從貴陽到廣州將由目前的22個小時縮減至不足4個小時。目前,貴陽至廣州的火車需經由湘黔鐵路東行至湖南株洲,然後再轉京廣線南下到達廣州。這不僅耗費時間,且給本來就已不堪重負的京廣線造成更大的負擔。而貴廣高鐵則取直線經廣西桂林、賀州等地,直達廣州鐵路樞紐廣州南站,耗時大大縮短,同時也將極大緩解相關線路的負荷。貴廣高鐵與已開工建設的蘭渝鐵路,以及待建的柳肇鐵路等項目建成後,我國西北、西南地區連接珠三角、粵港澳地區的快速鐵路客、物流通道將被打通。 該高速起點於懷集縣崗坪鎮,與汕昆高速相接,途經封開縣長安、金裝、南豐、蓮都、河兒口、漁澇等鎮,在德慶縣連接和跨廣佛肇高速公路、跨國道321線後穿越西江進入雲浮市郁南縣南江口鎮,終點與廣梧高速公路、雲羅高速公路交叉所設置的雙鳳互通相接。
懷陽高速是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八縱線”往北的延伸線,北接汕昆高速和二廣高速,連接湖南及中原地區,南接羅陽高速公路,直抵陽江港。它的規劃建設,是實現省委、省政府加快粵西北山區發展的重要舉措之壹,也是構建肇慶市公路網規劃主骨架公路“三縱”線、雲浮市公路網規劃主骨架公路“二縱”線的現實需要。它將各條橫線高速公路銜接起來,有效補充和完善粵西北地區高速公路網絡,形成縱貫我省西部地區的南北縱向大通道。 連州至懷集公路是二廣國家高速公路粵境最北段,路線起自清遠市連州(湘粵界),接湖南省在建的永州至藍山(湘粵界)高速公路,止於懷集懷城,接在建的懷集至三水高速公路,全長約172公裏,全線采用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其中起點至懷集鶴塘段約160公裏采用雙向四車道,鶴塘至終點段約12公裏采用雙向六車道。據悉,該項目由於位處粵西北山區,穿越連山、連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山巒起伏,高填深挖,橋隧眾多,全線設有橋梁超過50公裏,隧道近20公裏,工程難度極大。主線和懷集支線設計速度為每小時100公裏,連州連接線設計速度為每小時80公裏。
該項目是我國中原內陸地區與華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聯系的又壹條交通大動脈。是連接廣東省和湖南省的第二條高速公路通道。此外,該高速公路的建設還是帶動粵北山區經濟發展的交通紐帶。它的建設對完善國家和廣東省高速公路網布局,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量發展需求、提高高速公路路網抗災能力,加強華中、華南、西南區域交通聯系,促進廣東省山區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1979~2000年,縣內的文化活動設施、場所先後有縣文化館、縣圖書館、懷城影劇院、縣博物館的樓房館舍等大項目建設和鎮(鄉)文化中心的建設。
縣文化館原在懷城鎮人民路壹座磚木結構的樓房內辦公(毗鄰縣實驗小學),使用面積約400多平方米。1980年館辦不定期綜合性內部刊物《懷集文藝》易名《燕巖》出版發行,免費贈送讀者。1981年在工業大道二路43號建成新館,建築面積1055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0人(2000年13人),內設文藝創作輔導組、社會文化表演輔導組、美術攝影書法輔導組、文物組。有全套攝影器材、電視機、舞臺和燈光、音響、民族樂器、布幕、服裝等演出設備。1981年起,縣文化館開展“以文補文”活動,先後開設營業性的遊藝室、桌球室、錄像室、文化服務部,舉辦音樂、書畫、舞蹈等培訓班。1982年獲肇慶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櫥窗宣傳圖片工作優異成績獎,2000年被肇慶市文化局評為送戲下鄉先進集體,同年遷到西區懷集縣文化藝術中心新樓辦公。
縣圖書館是縣內唯壹的公***圖書館。1981年與縣文化館在縣城人民路***用壹幢樓,1982年後獨自使用此樓。1985年在環城北路建成新圖書館大樓,占地面積1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分別由壹座4層、壹座2層的樓房組成,是園林式建築。內有水池、草地、花圃,環境清靜。館名“懷集圖書館”用30年代中期題懷集縣立圖書館的馬寅初手書。新圖書館設有書籍外借室、報刊閱覽室、兒童閱覽室、老幹部閱覽室、科技閱覽室、采編室各1個,視聽室2個,藏書庫3個(可藏書30萬冊)。全館閱覽座位400個。館內有為工廠、企業和鄉鎮、村級圖書室服務的流動書車壹輛。1986年起,利用館內的視聽室開展各種專題講座,自辦或聯辦各種有償服務培訓班,出租少量門面場地,以彌補經費之不足。同時與20個農民專業戶掛鉤(其中外縣12戶),對口提供科技信息、資料。2000年藏書8.15萬冊,其中古籍珍本5000多冊。藏書以社會科學、文學書籍為多,占60%;訂有國內報紙45種56份,雜誌、期刊202種312份。全開架式借閱書刊,平均每天進館閱覽400人次,借書刊約150冊次。1989年獲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文明服務集體”稱號,1994年被廣東省、肇慶市文化主管部門評為二級館,1999年因藏書量和有關設備未能跟上規定要求降為三級館。
縣博物館1992年成立,人員由縣文化館文物工作人員為基本隊伍。同年在縣城城中路舊縣城四門之壹的北門保集門舊址建築縣博物館大樓,1995年建成。總投資150多萬元,占地面積1780平方米,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曲尺形博物館大樓高3層。館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館內設歷史文物展廳、機動展廳、文物庫藏室等。1998年,被列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有幹部職工5人,現存文物220多件,其中二級文物16件,三級97件。
1999年,將縣婦幼保健院在縣城西區的用地及其新建大樓改作縣文化藝術中心,解決縣文化館館舍的不足,同時完善縣城“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兩院”(影劇院、電影院)建設。完善文化站的配套設施,獲得廣東省文化廳發放9個鎮的文化配套器材,包括彩電、VCD機、電影放映設備、舞臺燈光音響、樂器、書架、桌椅等(價值7萬多元)。2000年全縣有18個鎮(鄉)建起文化中心大樓,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總投資1893萬元。是年懷集縣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縣”稱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事業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縣電影公司1981年前稱縣電影管理站,為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單位。1982年從縣城人民路懷城電影院右側平房,遷到解放中路新樓辦公,改稱縣電影公司,內設辦公室(經理室)、政工股、發行股、技修組以及財會室。下轄人民電影院(1983年改稱懷城電影院)、梁村電影院、2個大機(35毫米)隊和15個中機隊、23個小機(8.75毫米)隊。1984年縣政府投資128萬元建設、坐落縣城解放中路的懷城影劇院落成使用。該院占地面積39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52平方米,觀眾座位1527個,其中樓座507個,地座990個,雙人廂座15個。舞臺凈空高19米,寬34米,深16.15米,面積548.65平方米,臺前有音樂池,面積71.5平方米,可供大型劇團演出。後樓化妝室,面積129.2平方米,二、三樓有可住50~60個演員的宿舍。前二樓和樓下為觀眾休息室,三樓為放映室,地座有鼓風設備。1988年縣電影公司開設鐳射投影、錄像放映、歌舞廳、飲食、旅業、摩托維修等項目經營。1991年懷城影劇院安裝中央空調,購置成套音響設備。1994年後,社會錄像放映室增多及電視普及面不斷擴大,鎮(鄉)電影院的上座率日趨下降。1996年後縣城電影院和影劇院的觀眾人數也不斷減少,靠組織專場和特供片維持放映,電影公司負債經營,鎮(鄉)電影院和個體電影隊先後歇映,懷城電影院轉為出租場地,懷城影劇院處於半開半關狀態。
縣粵劇團前身是懷集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懷集縣文工團,1978年改稱今名。從文藝宣傳隊起,壹直沒有自己的固定團部,先後借用縣總工會的工人文化宮、縣委黨校的學員宿舍和會場,作演員住宿和排練場地。1982年縣政府撥給興建粵劇團排練場兼演員宿舍用地670平方米,但由於基建經費未落實,建地基之後停工。1987年停辦縣粵劇團,保留5名骨幹協助縣文化館開展社會文化輔導工作,其余人員安排其他工作。2000年在職4人。
鎮(鄉)文化站1979年全縣有21個公社文化站,工作人員壹部分為事業幹部或職工,另壹部分為社養(公社自籌資金發放工資)人員或由公社幹部兼職。1984年區文化站定為當地政府屬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業務上歸縣文化局管理。2000年,全縣有鎮(鄉)文化站21個,工作人員28人。
1979年,社、場的文化站大多是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興建的公社大會場作為放映電影、舉辦文藝演出的主要場所。進入80年代社、場的文化娛樂場所開始改善,橋頭公社1982年6月建立文化中心,內設影劇場、文化站辦公室、售票房、宣傳專欄、圖書閱覽室、遊藝室、講座室、書畫展覽室、籃球場等。1986~1995年,全縣有13個鎮(鄉)建成文化中心大樓。其中坳仔鎮重新設計、改影劇場前樓建設成壹座外型似壹艘艦艇的文化中心大樓,總投資70多萬元,建築面積1848平方米,使用面積1268平方米,樓高6層;內設卡拉OK歌舞廳、圖書閱覽室、娛樂室、培訓中心、展覽室、電視差轉臺、廣播室、錄像室、文化服務部、宣傳櫥窗、影劇院等較具特色。1997年坳仔鎮文化站被廣東省評為特級站。 壹、文物
懷集縣的文物、文物古跡可溯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1978年,廣東省巖溶洞考察隊在橋頭地區多個巖洞發現有大象、犀牛、鹿、大熊貓等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梁村花石的巖洞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粗陶殘片石器和用火遺跡;在綏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欄馬、眉田、永富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以及幾座春秋、東漢墓葬。古跡遺址主要有欄馬崗遺址、眉田山遺址、永富山遺址、龍灣古縣城遺址、洊水古縣城遺址、威州古城遺址、永固古縣城遺址、懷城原城墻遺址以及近代的南區農民協會舊址、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和“紅軍墟”遺址等。古建築主要有文廟、集義堂、文昌閣、粵東會館、濟我梁公祠、雙祿祠、陶然亭、蘇鳳茶亭、孔洞村古建築群等。古墓有欄馬山春秋墓、馬寧東漢墓、三坑東漢墓、懷城興賢唐墓、塔山明墓、幸福三鬥李什八墓、冷坑愛三譚盛發墓等,還有摩崖石刻多處、碑刻壹批。文物方面主要有烈士紀念碑、童子軍帽、左輪槍、土炮等壹批革命遺物;有銅鼓、古錢幣、獨木舟、古象化石、鐵鐘、鐵香爐等壹批出土文物,有明成化年間皇帝嘉獎給譚盛發的錦幛等傳世文物,有《真愚草》古書,石鏟、石鑿、石斧、陶器、鐵器、銅器、木器等壹批庫藏文物。名勝景區主要有塔山風景區、燕巖風景區、花石洞天、六祖巖等。以下從新發現或新變化角度擇記數處。
六祖庵在今懷城鎮河南路95號。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由知縣李盤倡建。時江蘇句容李盤蒞懷任知縣,獲悉六祖惠能自湖北黃梅東山寺返南嶺棲隱,在懷集隱居十多年,又據百姓所傳縣城河南附近有六祖小憩處,又有原昔“上人雪雲飛賜而來,約蒲塞輩,潔凈居於其(石井)下,祀南宗得法”,便帶頭捐資在此地建剎供鄉人修禪謁拜,得眾響應,“***布白鏹助成”。六祖庵因近石井,又稱“石井庵”。
石井位於縣城河南今縣第壹建築公司門前左側。此井傍依大石,泉水清澈甘洌,四時不涸。此井為懷陽舊八景之壹,名為“石井寒泉”。因井近六祖庵,故又稱“六祖井”。
矛沖戰壕位於懷城鎮橫洞村背後山坳。矛沖是解放前懷城至坳仔公路的壹段。矛沖戰壕是1944年縣內民眾為阻擊侵華日軍竄襲懷集而開挖的工事,***七條,環形明溝,長短不壹,深約壹米。當年有地方武裝人員扼守。
陶器1995年懷城鎮富楊坑口村壹農戶挖屋宅地基時發現。有漢朝陶罐2件,陶雞、陶牛、陶鴨各1件,陶杯3個;同年在大象村發現晉朝陶屋1件,陶谷倉1件,陶碗、陶動物多件;唐代的陶罐2件、陶紡輪2個。
花石洞天位於縣城西20公裏的梁村花石村和石矮村,13座石灰巖石峰拔地而起,聳峙於方圓十數裏的平疇綠野中。諸峰形態各異,有像馬、像羊、像蝙蝠、像蝦者,構成壹個天然的花石景區。古懷陽新八景所稱“花石洞天”即此。抵70年代末,由於附近群眾就石峰取石燒石灰,經多年對石山的大量采鑿,其中蓮花峰、天馬巖、沖天巖、飯甑石及80年代初先後被炸掉,陳屋石、遊仙石、三寨石、望嶽巖、丹山巖、道士巖、雲女峰、峰劍石、三百石亦受到不同程度破壞。1984年,縣政府頒發通告,采取措施加以保護。花石諸峰均有巖洞,曲徑通幽,神工鬼斧而成奇巖怪石,且各遺美麗傳說。古代遊客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其中的石刻“丹山赤水”的“山”“水”豎劃中分別鑿有“溪汲巖前月”“峰連天上雲”句。
二、文博管理
1979~1982年,縣內文物博物管理由縣文化主管部門附帶負責。1983年下半年成立懷集縣文物普查隊,開展全縣的文物普查,對詩洞革命老區和現存的圖書館舊址、文昌閣、燕巖、六祖巖、花石諸峰(洞)、古城遺址等作初步勘查,整理部分資料,回收歷史文物。1984年春節舉辦文物展覽。同年3月,縣政府發布《關於保護花石諸峰和文物古跡的通告》,把文昌閣、丹山巖、望嶽巖、道士巖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豎壹碑,上刻“懷集縣重點保護文物”等字。
1984年繼續對古代的、近代的、革命的、民族的、民俗的、生產和生活的文物進行普查、收集和整理,多次組織開展文物法規的宣傳、學習活動。1990年底,成立懷集縣興建博物館暨修繕文昌閣領導小組,領導開展相關工作。199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40萬元,按原貌重建文昌書院。同年,組織全縣文化幹部、職工300多人參加《中國文物報》舉辦的文物保護法有獎問答活動,又先後購買《中華人民***和國文物保護法》1000冊在縣內贈閱。年底,成立懷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1991~1995年,利用會議、電臺、電視臺、宣傳車、墻報等宣傳工具和陣地宣傳文物保護法,計有縣領導就文物保護工作在有關會議和電視上發表講話10次,出動宣傳車70臺次,張貼拉掛標語橫額40條,印發《文物保護倡儀書》2萬份、《文物保護法》800份,教育幹部群眾自覺保護、上獻文物,使私自挖掘、毀壞、販賣文物的現象大為減少。1995年,對包括文昌閣、燕巖、花石諸峰、六祖巖等壹些名勝景點進行修復、管護和修建塔山公園,同年建成懷集縣博物館大樓。1997年5月和7月,兩次大範圍宣傳文物保護法,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請廣東省專家鑒定館藏文物,鑒定現館藏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79件。1998年起,縣博物館實行每周壹、三、五向群眾開放文物展廳。2000年做好文昌書院等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