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家詩的佚失

三家詩的佚失

三家詩的佚失

《詩》是我國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陸續產生的詩歌的總集,包括西周以來的廟堂祭祀詩、朝會宴享詩以及各國民歌等。春秋末年孔子對《詩》進行整理,使它成為儒家“六經”之壹,後人稱《詩經》。秦始皇時焚書坑儒,《詩經》也在被焚之列,險遭毀滅。

漢初,統治者認識到了儒教對鞏固封建政治的作用。惠帝時廢挾書律開書禁,朝廷派人搜求並寫錄古籍,壹些先秦古籍陸續被發掘。最早出現的經籍是儒生們在口耳相傳中傳下來的,朝廷立官學傳授,整理出寫本,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抄寫,稱今文經。今文《詩經》由於傳授者和搜集者的地區和時間不同,又由於在過去口耳相傳中記憶差異或口音不清,因而出現魯、齊、韓三家抄本,其中文句和解釋互有差異。後來在孔府的夾壁中又發現了壹些經籍,用篆文書寫,稱古文經。古文經開始時不受統治者重視,由私學傳授。古文《詩經》由於經過毛萇、毛亨的整理,故稱毛詩。

西漢時,三家詩壹直居於正統,而毛詩處於被壓抑的地位。東漢前期,今古文兩派繼續鬥爭,但古文經學簡明易學,沒有穿鑿附會的迷信成份,影響擴大,章帝時取得了公開傳授的地位。到東漢末年,鄭玄為毛亨的《毛詩訓詁傳》作箋註,以毛詩為本,箋註中也采用了壹些三家詩說,實現了《詩經》研究中今古文經學的融合。鄭箋壹出,確立了毛詩的正統地位,三家詩從此漸漸亡佚。齊詩由於內容空虛,章句煩瑣,東漢末便已亡佚。魯詩著作在西晉失傳,僅存二百余字的殘碑壹塊。韓詩多流傳於燕趙地區,到北宋才亡佚,現僅存《韓詩外傳》,已不是傳詩人韓嬰原著。

從南宋開始就有學者開始搜輯三家詩的佚文、遺說,南宋末年王應麟的《詩考》是開山著作,明代何楷的《詩經世本古義》繼續有所搜獲。清代考據學盛行,範家相、丁晏等人先後補輯《詩考》,陳喬樅的《三家詩遺說考》已經搜輯尋遍五書。王先謙著的《三家詩義集疏》,是搜輯三家詩遺說的集大成著作,凡古籍中引錄的三家詩遺說都已輯錄。

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基本上都是毛詩系統。三家詩保留了和毛詩不同的文字、讀法,文字訓詁和內容解釋也有很大不同,為我們研究《詩經》、洞悉《詩經》全貌有壹定的學術價值。不管後人作了多少輯佚工作,佚失的依然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