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康氏釋名湘君

康氏釋名湘君

(名詞解釋:湘江,發源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海洋圩的海洋河,從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的瀑埠頭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內,經永州、衡陽、衡山、湘潭、長沙,至湘陰縣的濠河口分左右兩支匯入洞庭湖。湘江水系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谷平原和盆地,下遊地區長沙以下的沖積平原範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壹片。)

唐?司空曙《送史澤之長沙》詩:“野蕉依戍客,廟竹映湘君。” 宋?蘇轍《巫山廟》詩:“白雲為車駕蒼虬,驂乘湘君宓妃禦。” 明?徐禎卿《從昊學士侄奎觀樓米襄陽山水圖並學士題示》詩:“白雲縹緲蒼梧遙,旖如湘君垂素旄。” 柳亞子《無題二首》詩二:“洛水驚鴻思帝女,洞庭斑竹禮湘君。”

以上詩中的 “湘君”,指的是上古堯帝二女、舜帝之二妃娥皇丶女英二人。

相傳上古五帝之壹堯帝有兩個女兒,長曰娥皇,小曰女英,同時嫁與舜帝為妃,通稱二妃。嫁後不久,舜帝南巡死於蒼梧之野(在今湖南、廣西交界地帶的寧遠縣),二妃由北向南奔喪,渡湘水的時候殞於湘水,遂為湘水之神,號稱為湘君。

相傳二妃奔喪至南方,於九疑山邊倚竹而哭,淚水灑在竹上,竹上盡是斑斑淚痕千古不滅,相傳九疑山上的斑竹之累累竹痕即由此而來。

但二女實名,《史書》中無載,只言 “堯二女” 或 “舜之二妃”。致於娥皇、二英之名,出後來稗官野史中。《史記?五帝本紀》:“舜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堯帝問可用者,四嶽鹹推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 又 “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 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有虞 (有虞,乃遠古時部落名,居於浦阪今山西省永濟西浦州鎮,壹說今河南虞城北。舜傳說中為有虞氏部落長) 二妃者,帝堯之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 二女名,首揭於此。

舜之二妃死於湘江為湘水之神稱湘君,古書多有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 湘君何神?’ 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列女傳》亦以湘君為堯女。按:《楚詞·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今此文以 ‘湘君’ 為堯女,是總而言之。”

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天下稱二妃。……舜之涉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北朝?魏?酈道元《水經註?〈湘水〉註》:“大舜之涉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於洞庭之淵,出入於瀟湘之浦。”《初學記》卷八《竹》引晉?張華《博物誌》:“舜死,二妃淚下,染竹即斑,妃死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以上,都是稱 “二妃” 以 “湘君” 之說的來源。

然而,古籍中,不獨以 “湘君” 稱 “二妃”,有單稱娥皇的。

宋?晁說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詩壹首愛其巧思戲作二首》詩壹:“女英謾對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祿書”。此詩中 “湘君” 即指 “娥皇”。此稱,壹說本屈原。屈原《九歌》中有《湘君》丶《湘夫人》二篇,即以此二女名為辭篇名,則以堯之二女分屬湘君、湘夫人。《後漢書?張衡傳》唐?李賢註引漢?劉向《列女傳》:“舜涉方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湘夫人也。”《太平禦覽》卷八壹引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舜升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唐?韓愈《黃陵廟碑》:“堯之長女娥皇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

古籍中,又稱二妃之夫舜帝為 “湘君”,二妃稱 “湘夫人” 者。此說出唐人司馬貞之口。司馬貞《史記索引?秦始皇本紀》:“夫人是堯女,則湘君當是舜。”唐/韓愈《黃陵廟碑》:“劉向、鄭玄亦皆以二妃為湘君,而《離騷》《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為‘湘君’自其水神,而謂 ‘湘夫人’ 乃二妃也,從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 (指沅水,又稱沅江,是湖南省境內第二大水流) 湘之間。” 劉文忠、林東海《文言短篇小說選註?〈聊齋誌異?嬌娜〉》註:“據《列女傳》、《水經註》等書記載: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嫁為舜帝妃,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女聞訊,趕到江湘,悲啼而死,死後為湘水之神,號湘夫人,舜帝則為湘君。”

又說,湘君,乃湘水中之神名,和湘夫人是夫婦。《陔余叢考》卷壹九:“湘君、湘夫人,蓋楚俗所祀湘山神夫妻二人。”劉淮城《中國古代神話?〈愛情婚姻神話?湘君與湘夫人互相追求〉》:“(《九歌?〈湘君〉、〈湘夫人〉》) 這是描述分居兩地的湘君、湘夫人互相追求的情景。……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男的為湘君,女的為湘夫人,因湘江流入洞庭湖,故說她們也住在洞庭湖,至於說他們住在湘山,則是涉湘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