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烏:又名三足金烏,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也稱金烏、陽烏,或稱三足。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於自然中的烏鴉,加壹腳以辨別,又因與太陽有關,為金色,故為三足金烏。 三足烏是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居於日中,有三足。後羿射的就是它。
九尾狐:古代東亞神話傳說中的奇獸。古典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也。九尾狐出,乃世間將有大亂之象。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明代鄭和下西洋帶來了長頸鹿後,又用來代指長頸鹿(在日本依然如此)。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
龍: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壹之九不像之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壹起並稱“四神獸”。
貔貅:傳說中的壹種兇猛的瑞獸,來歷說法不壹。貔貅能吞萬物而從不泄,故有納食四方之財的寓意。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壹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白澤:昆侖山上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是可使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和龍壹樣為漢族的民族圖騰。鳳凰和麒麟壹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常用來像征祥瑞。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還有壹個名字叫朱雀,它也有從火裏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壹樣,故又叫火鳳凰。 天界四大聖獸之壹。具有強大的火之力,後被麒麟壹族所取代,從而失去聖獸地位。類似的傳說亦見於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中。
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為白的老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其他:青龍東方 春季、朱雀南方 夏季、玄武北方 冬季。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主殺伐,色白,總稱白虎。
玄武:是壹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壹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壹直沿用下來,壹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睚眥:龍之二子,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俗語說:壹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便成了克煞壹切邪惡的化身。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傳說中的龍生九子的老四,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壹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狻猊: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