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壹年之後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城邑,三年之後成了都市。
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壹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
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贊同其說。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認為“史稱:舜耕歷山,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語以釋成都之義,亦無不可。”任乃強先生在《成都》壹文中認為:“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
因為杜宇“認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這個都城可以壹成不變了,所以命名為成都。” 這也是關於成都壹名來歷的記載。
擴展資料:
語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這段話的意思是:“大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讓他在河畔耕種;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讓他居住;在河濱制陶,在那裏的陶器沒有不好的。壹年後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來,兩年後成了壹個小鎮,三年後就成了壹個都市。”
百科百科-成都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