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莊子名言精選(帶翻譯)

莊子名言精選(帶翻譯)

莊子名言精選(帶翻譯)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壹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史記》用精練的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習古堂國學網精選了莊子的經典名言,加以翻譯,供廣大莊子愛好者學習欣賞。

1.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翻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麽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4. 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翻譯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遊》

翻譯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屍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範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6.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

翻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遊刃有余"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裏。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壹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世上壹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壹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壹面。從另壹面看不明白的,從這壹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壹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妳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11.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

翻譯天久旱無雨,河水幹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地互相依靠著,嘴巴壹張壹合地吐著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裏彼此相忘。 這裏暗喻世人應忘掉生死,而遊於大道之鄉。 成語"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於此。

12. 不以物挫誌。《莊子?天地》

翻譯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誌(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誌。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翻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14.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翻譯: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境界了。嘆世俗阿諛成風,嘆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15.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翻譯: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余;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16.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翻譯:天鵝並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並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17.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翻譯:的悲哀莫過於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18.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壹氣耳。"《莊子?知北遊》

翻譯: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壹種氣罷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於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翻譯: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壹成語便由此而來。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讓王》

翻譯: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翻譯: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壹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翻譯:壹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壹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24.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翻譯: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功利機巧的確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25. 狙公賦 ,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齊物論》

翻譯:有個養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給猴子,對它們說:“早上給妳們三升,晚上給妳們四升,好麽?”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老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們都高興了。莊子用“名實未虧”的道理,來比喻未達道者不能忘懷是非。成語“朝三暮四”便出於此,比喻反復無常。

26.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翻譯:不知是莊周在夢裏化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裏化成了莊周呢?莊子現身說法,認為夢與覺並無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現象。因此,若要齊同物論,就必須首先破除有我之見,而與萬物混為壹體。

27.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翻譯:脂膏燒完了,火種卻流傳下去,無窮無盡。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盡火傳,是說形體雖死而精神永存。後以“薪盡火傳”喻學業師徒相傳。

28.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駢拇》

翻譯:野鴨的腿雖短,如果給它接上壹段,它就會痛苦;仙鶴的腿雖然長,如果給他截去壹段,它就會悲傷。說明強以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語“鶴長鳧短”、“斷鶴續鳧”都出自這裏。 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翻譯:君子之間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間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翻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壹瞬間罷了。成語“白駒過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費。

31.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莊子知北遊》

翻譯:有個名獲的市官問屠夫關於檢查大豬肥瘦的方法,(屠夫說),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無所不在,越從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從宋代就有人誤作“每況愈下”。章士釗在《甲寅》周刊上發表的《孤桐雜記》中,也同樣用錯,遭到魯迅的奚落。現多作“每況愈下”,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遊》

翻譯:知識少的不了解知識多的,年壽短的,不了解年壽長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蟲因為年壽短而難以經歷和知曉更多的事物。

33.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

翻譯:至人泯滅了物我的對立與區別,不再有“我”,神人聽應自然,完全拋棄了“功業”的概念;聖人深明事理,完全拋棄了“聲名”的桎梏。偉大的人不為自我、功業、聲名所累。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翻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35.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譯:什麽是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貴的,是天道;有為而勞累的,是人道。處於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於從屬地位的,是人道。天道與人道之間相去甚遠,不可以不明察。)

36.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壹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譯:天地雖然廣大,其按自性運動變化卻是相同的;萬物雖然眾多,其循性自得卻是壹樣的;民眾雖然眾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為本而順天道無為而成功。所以說,遠古之君治理天下,行無為而治,順應天道自然而已。)

3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刻意》

(翻譯: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

38. 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刻意》

(翻譯:悲痛與歡樂,會使德性流於邪僻;不忘喜怒,會以道為過錯;陷入好惡,會喪失道德。 )

39.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誌,聖人貴精。《刻意》

(翻譯: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士註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誌向,聖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40. 孔子曰:“……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之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秋水》

(翻譯:處在堯舜時代,天下沒有困窮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有智慧;處在桀紂時代,天下沒有通達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智慧,壹切都是時運造成的呀。)

41. 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至樂》

(翻譯:骷髏說:“死人,沒有君在上面,沒有臣在下面,也沒有壹年四季的操勞之事,放縱自如與天地同在,即使南面為王的樂趣,不能超過呵。”)

42. 扁子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達生》

(翻譯:現在妳修飾己智以驚醒愚昧,修養自身以顯示別人卑汙,光明炫赫的樣子就象舉著日月行走壹樣。)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山木》

(翻譯:誌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爛,鞋子磨穿,是貧窮,不是疲困,這是所謂沒遭遇好世道。)

44.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山木》

(翻譯:陽朱說:“弟子們記住,品行賢德而又能去掉自以為賢的想法,哪裏會不受愛戴呢!” )

45. 黃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知北遊》

(翻譯:道是不能獲取的,德是不能達到的。仁可以去做,義可以所唾棄,禮是相互欺騙的。)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翻譯:天地有的美德而不言說,四時有明確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說。聖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達萬物生成之理。)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翻譯:形體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純實之知,不堅持故見。)

48. 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譯:不知道嗎?人說我愚昧。知道嗎?反而危害我的身軀。不行仁,便傷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義,便傷害他人;行義,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49.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就遺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捕到兔就遺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意識的,掌握了思想意識就忘了語言。我到哪裏去尋找遺忘語言的人來和他交談呢!)

50.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翻譯: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爭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莊氏,名周,(壹說子沐)。漢族,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壹說今安徽蒙城縣)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壹”和“清靜無為”。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壹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 《莊子》壹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