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小傳
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峽州下縣人也,父池,天章閣特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壹枝。
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是峽州夏縣人,父親司馬池,擔任天章閣特制。司馬光七歲時,風度壹如成人,聽人講《左》,非常喜歡,請他為自己的家人講授,直到了解它的大意。從此手不離書,不知饑渴寒暑。(壹天)壹群小孩子在庭院玩,壹個孩子登上水缸,足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跑開了,(只有)司馬光搬起石頭砸缸使之破,水迸了出來,孩子得救了。馬光砸缸之後,長安、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 年齡剛剛滿20歲,生性不喜歡奢華浪費的生活,聽說到別人因為喜事而辦宴席,赴宴時只有他沒有戴花,身邊的人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聖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壹枝花。
2. 求文言文《司馬光小傳》的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是峽州夏縣人。
父親司馬池,擔任天章閣特制。司馬光七歲時,穩重的樣子如成人,聽到別人講《左氏春秋》,非常喜歡,回去為自己的家人講授,直到了解它的大意。
從此手不離書,不知饑渴寒暑。(壹天)壹群小孩子在庭院玩,壹個孩子登上水缸,腳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逃開了,(只有)司馬光搬起石頭砸破了缸,水流了出來,孩子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之後,長安、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寶元元年,司馬光年齡剛剛滿20歲,中進士甲科,生性不喜歡奢華浪費的生活,參加朝廷賜給進士的宴席時只有他沒有戴花,同年考中進士的人對司馬光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聖意啊。”
他才(在帽檐上)插上壹枝花。
3. 郭仍小傳文言文翻譯《郭伋傳》
伋jí,古人名用字,善思,思考敏捷,又可以做姓氏。
原文: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壹日,伋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譯文:
郭伋剛到任時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縣,有幾百兒童,各騎著竹馬,在路旁拜迎.郭伋問:“孩子們為什麽從遠方來?”孩子們回答說:“聽說使君來到,很高興,所以來歡迎.”郭伋辭讓致謝.等到事情辦完,孩子們又把他送到城外,問“使君您哪壹天能回來”.郭伋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巡視回來,比約定日期早壹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須等到約定日期才進城.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摘自《百度·》
4. 黃山人小傳文言文翻譯譯文:
蘇州人氏叫黃勉之字省曾,風流儒雅,才學超過眾人。明朝嘉靖十七年,考上了春官,和壹個朋友叫田汝成的經過吳門,壹起談論起西湖的勝景。便脫下官服,不再去北方做官,而來到西遊,在這裏遊覽了將近壹個月。勉之號為五嶽山人,他自己在別人面前也常常稱自己是山人。田汝成曾經戲謔他說:“妳真是壹個山人。喜愛遊山玩水幾乎成了壹個嗜好,可以不要功名,這可以說是壹種山人的興致;妳的身材那麽瘦削還經常過那些危險的山道,壹點也不煩路邊的樹藤,爬上爬下像飛壹般,可以說這是壹種山人的腳;眼睛看到曠世絕麗的山景,便可以不吃飯而已經飽了,飯才吃了壹鎰(古代20兩或24兩為壹鎰),就喝了不知道多少山泉,可以說是山人的肚腸;說起山體的形態勝景,極力的稱贊它們的奧妙,反復說起,還伴隨著詩歌詠嘆,如果說起山裏的美味,更是口水都快要流了下來,這可以說是山人的舌頭;壹生用於理解山的意思,追隨而不厭倦,把它們奇妙的地方告訴世人,這可以說是壹種對山的報答,可以說妳是山的仆人。具備這些而說自己是山人,還有什麽不合適的嗎?”座位上的客人因為這些話全都笑了起來,這些雖是戲謔他的話,然而於這五者而超過他的可以說沒有多少人,大多數只是說是去遊山,未必是真的欣賞。
5. 崔子忠文言文翻譯和答案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東平度州人。子忠為諸生,甚貧。為文崛奧,數試而困,慨然棄去。蓽門土壁,灑掃潔清;冬壹褐,夏壹葛,妻疏裳布衣,黽勉操作,三女亦解頌讀;雖無終日之計,晏如也。工圖繪,為絕境,時經營以寄傲;更善貌人,無不克肖。當時貴人,多願與之交,皆逃避不顧。不喜飲酒,二三故人以文字過從,談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來,慕其人,多謝不見。人或尤之,笑曰:“交遊盛而朋黨立,東漢之季可鑒也。”後果有以復社植黨者,其識力過人如此!所作詩歌古文詞,人鮮知者,徒知其畫耳。董文敏公嘗謂其人、文、畫,皆非近世所常見。(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筆記卷?周亮工?書影》)
譯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東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縣學讀書時,(家境)很貧窮。他寫的文章很奇崛深奧,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於是他)很灑脫地放棄科考離開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門土墻,(但是)灑掃得很整潔幹凈;冬天穿壹件粗布襖,夏天穿壹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襖,很勤勉勞作,(他的)三個女兒也能讀書識字;雖然沒有可以保證壹日三餐的生計,但他很愉快。他善於作畫,(常常)畫壹些與世隔絕之地的絕美之景,經常借助不俗的匠心來寄托傲世之誌;更善於畫人物 *** ,沒有不逼真的。當時身份尊貴的人,大多願意與他交往,(但)他總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歡飲酒,兩三個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壹起聊上壹整天也不離開。很多士人從各地趕來,都仰慕他的為人,(但他)大多推辭不見。有人責怪他,他笑著說:“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視為私結朋黨,東漢末年的歷史可以借鑒。”後來果然有以搞“復社”建立黨派的,可見他看問題的能力就是如此過人!他所作的詩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畫而已。董其昌(謚號文敏)先生曾經稱他的為人、文章、繪畫,都不是近代以來所常見到的。
6. 吳承恩小傳文言文翻譯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壹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壹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裏,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7. 翻譯文言文 《周敦頤小傳》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諱英宗舊諱而改焉。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壹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壹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裏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吏,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壹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壹死。
1.分寧: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 放下 4.手版:即笏板 5.獄:案件 6.得:得以 7.元:本來 8.譖口:誣賴的話 9.去:離開 10.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