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急求!!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讀後感

急求!!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讀後感

陶淵明幽居於田園之中,不問世事的隱士,竟然能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成為後世士大夫的精神歸宿,您能談壹談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嗎? 陶淵明在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詩歌可以說每壹首詩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壹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範成大、楊萬裏。唐宋這麽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田園美色道不得,只因陶潛詩在前。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壹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 去世在427年。壹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壹會兒出來做官、壹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壹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妳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於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麽他掛冠歸隱以後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壹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妳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個“願”壹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願,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壹種解釋,那就是這個願望就是豐收的願望。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麽衣服打濕了沒有什麽關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於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壹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裏老是放著壹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壹生最喜歡的壹個是美酒,壹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 陶潛,不可避免的也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漢末的長期戰亂,全國人口從亂前的五千萬,銳減到了不足壹千萬。老百姓需要修生養息,東晉的統治者奉行的是老莊的“無為而治”。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談。那是壹個難有作為的時代。陶潛掛冠,是他的清高風骨。假如陶潛生活在當代,還是依舊飲酒不問事,早晚也會被撤職的吧?他的自得其樂,也好比“黃連樹上吹笛子”,苦中求樂。多少也是萬般無奈,卻能安然處之,壹般人,如何能學的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