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阮公墩,需要“變回荒島”嗎

阮公墩,需要“變回荒島”嗎

1、阮公墩是壹個人工島,其“人為”要素與生俱來。

阮公墩位於杭州西湖外湖湖面,200多年來,與同在外湖的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湖心平眺)並稱“湖中三島”,它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浙江巡撫阮元組織實施西湖疏浚後,效仿北宋蘇軾以浚湖淤泥堆築成湖上長堤(蘇堤)的做法而堆疊成島的。阮元在《〈西泠懷古集〉》序中說:“又因北山至南山相距十裏,湖面空曠,三潭以南遇風作,無停泊處,適浚湖,因仿坡公築堤之法,積封為墩,為遊人艤舟之所”。參見《阮元年譜》即《雷塘庵主弟子書》。因此,阮公墩純屬人工島而非自然形成的島嶼,它“天生”就姓“人為”而非自然產物。

2、阮公墩島成後,島上早就有過人工興建。

例如,清胡敬《崇雅堂詩鈔》卷十《西湖紀事詩十首》其四記阮公墩島上在道光年間(1821-1850)即有所興建,其句雲:“阮相舊墩遺愛戴阮公墩經錢伯瑜方伯捐廉築亭建□,為壹名勝(原註),錢王崇祠妥英靈。” (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494冊,246頁)。朱先生“提案”中,所謂阮公墩自建成後近200年,阮公墩上從無建築物,荒草滋生,候鳥任棲,杭州人壹直稱其為湖中荒島(見錢江晚報2009年2月19日的報道)的說法,與史實不符。

3、阮公墩在長時期內罕見景觀建築,是島上物質條件和時勢變遷兩大因素所決定的。

阮公墩之所以在清道光朝以後罕見景觀建築,與該島的物質條件有關。阮公墩以浚湖淤泥堆積而成,土質松軟,不宜承載重物,若欲有所興建,難度很大。史籍中有壹則相當為人所熟知的“阮公墩”真“軟公墩”的掌故,很能說明這壹點。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載:“阮公墩,在湖心亭迤西,去年彭雪琴侍郎謀築屋於其上,親履行之。而泥土甚松,以篙刺之,應手而入,始知其不可屋。笑語余曰:‘此真軟公墩也。’”

再者,自道光年間島上建園亭而被目為名勝景觀以後,至鹹豐年間(1851—1861),由於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亂的發生,時勢動蕩不安,國計民生雕弊,西湖上的名勝大多毀圯損壞而不可能有像樣的修復,遑論興建。即使在號稱“同光中興”的後太平天國戰亂時期,盡管有杭城鄉紳丁丙等人士的銳意興復重建,也只能是擇要就重而為,加以所需資金多仗民間捐資,人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即如孤山康乾行宮、文瀾閣的重修,也只能是量力而行。像阮公墩那樣的湖上小島,自然難免淪為“荒島”的命運。但即便如此,島上仍有人工所造植被出現,這從西湖存世老照片上,不難壹見。朱先生提案所謂“荒草滋生,候鳥任棲”的情狀,只不過要到抗日戰爭前後才出現,而且,為時也不過二三十年,並不太長久。

4、阮公墩的景觀建築,對於豐富和提升西湖名勝景觀內涵和品位,功不可沒。

朱先生在其提案中認為:直至1982年,為了發展旅遊,園林部門對島上進行設計布局,營建了青竹結構的亭、軒、閣。並於每年夏季舉辦仿古夜遊,從此荒島壹詞從人們眼中淡出。但實際上旅遊的開發僅僅熱鬧壹時,人們也並不認同這種營造出來的古雅氛圍,因此,遊客寥寥無幾,夜遊項目草草收場。(據錢江晚報2009年2月19日報道)